养蝎
2、时,病蝎开始死亡。 发病初期,由于互相争夺水分而互相残杀严重。 、防治方法:饮水要清洁,调节饲料含水量,活动场地要保持潮湿,适当增添供水器具,空气湿度保持正常。 食母生 1 克加水 200 克饮用,增强消化液的分泌。 三、螨虫病 、症状:病蝎初期表现为极度不安,活动量明显增大,后期活动量减少,不食不饮,成蝎生殖器开始出现螨虫残食。 排出褐色粪便。 、防治方法:此病以预防为主,保证饲料
2、公蝎,为避免蝎子残杀,放养密度一定要合理。 一般临产母蝎每平方米最多不超过 600 只,30 天以外的孕母蝎饲养密度酌情增加,没有养殖经验的初养户,为避开蝎子残杀造成养殖失败,可采用盆养、瓶繁、池育的三分管理模式。 此种养法具有提高 2 龄蝎成活率,适宜 36 龄蝎发育成熟恒温立体养殖优点,成功率较高。 三、饲料搭配多样化:蝎子喜食体软多汁类昆虫、投喂饲料应为肉食性动物为主
2、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 另外对蝎窝内的土壤湿度也应重视,保持,适于生长发育;低于时生长缓慢,发育停止;高于时出现死亡。 三、饲料:从多年来的效果来看,以地鳖虫为主饲料经济效益较好。 把即将孵化的地鳖卵投入小蝎窝中,小蝎可随时捕食刚孵出的地鳖虫,雌地鳖虫可留种,也可作为中药材出售,一举双得。 其次为黄粉虫、米虫等。 四、孕蝎:发现母蝎腹部肥胖、透过腹壁可见到腹内有黄白色大米粒状的胚胎
2、气孔在腹部,有 8 个气孔,腹内有 8 个肺书。 蝎子的呼吸系统有两种功能,一是呼吸空气,二是吸水排水。 蝎子正常情况下体内含有 60%水分,体内水分过多或过少都直接和间接影响蝎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生殖特征蝎子是卵胎生,雌雄异体,间接交配,并且一次受孕,终生繁殖,但受孕率较低。 蝎卵在母体内孵化期间,对气温、湿度,饲料营养程度,以及母体环境;均有较严格的要求。 仔蝎的生长发育的明显特征是蜕皮
2、蝎处于半昏迷状态,出现脱水死亡现象。 蝎对湿度的要求严格,喜潮怕湿,空气相对湿度为 60%80%,活动场所为50%60%,窝穴的湿度应为 15%20%。 因此,将蝎房的温度、湿度调节好,日变化温差不得超过 6。 3 饲喂方法蝎是肉食性动物,以昆虫为主,除多毛刺、有硬壳、腐烂变质的昆虫外,都可作为蝎的食料,也食新鲜的牛肉、猪肉、鱼肉。 蝎食量小,在 2533时,23 天可进食 1 次
2、允以满足蝎子食用的需要,捕捉的昆虫有蟋蟀、蚂蚱、蛴螬、鼠妇、蚰蜒、蚯蚓、蜈蚣等,不过目前最成功的饲料是采用食物链的方式取得,即人工养殖黄粉虫、地鳖虫、无菌蝇等,黄粉虫的营养价值即可满足蝎子生长发育的需要,并能和蝎子长期共处在一块,即使蝎子吃不掉,虫还是活着,不污染环境,所以养虫喂蝎是最佳饲料。 二、温度关:蝎子属于变温动物,也就是人们常讲的冷血动物,它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
2、产仔时一定要单独饲养,保持安静。 蝎要爬到母蝎背上呆 46 天才能下来自己走动,小蝎不在母蝎背上蜕第一次皮,是很难生存几天的。 如让母蝎和仔蝎呆在一起 10多天,又不供应饲料和水,母蝎饿了、渴了,就会毫不留情地将仔蝎吃掉。 欲大增,一天要吃一只小昆虫。 而幼蝎捕食能力差,体力不如作为饲料的大黄粉虫等昆虫,而无法刺死昆虫,幼蝎便会互相残食。 如果没有足够的小黄粉虫或其它小昆虫
2、天工作时间,利用晚间即可。 养蝎占地面积小,养殖方式多样,是一项短、平、快的能长期从事的特种养殖致富项目。 二、子怕水、怕风、怕火、怕震响、怕强光、怕农药、怕化肥、怕汽油、怕油漆、怕生石灰等。 子喜阴暗、喜安静、喜温暖、喜清洁、喜群居。 在交配、怀孕、产崽时,蝎子特别喜欢安静场所。 子性喜群居,昼伏夜出,好静不好动,有识窝及识群性。 白天躲在石下、土缝中等固定的窝内,结伴定居,夜间外出觅食
2、以免因供食过早使蝎子暴食腹胀而死亡。 夏季管理立夏以后,温度上升到 20以上,蝎子开始活动觅食,此时应开始供食供水。 供食量要适当控制,不可过多。 一般三五日喂一次,温度高多喂,温度低少喂,并可逐步去掉防寒保温设备。 芒种以后,温度上升到 25以上,蝎群进入生长旺季,食量增加,消化能力明显提高,要增加供食供水数量和次数。 夏至以后,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时期,也是蝎子生长繁殖的关键时期
2、有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三是具有方便的水源;四是结构科学合理,经济实用,便于操作。 蝎场布局:场址确定后,事先要对其进行全面规划。 一般分为养殖室、繁育室、饲料室以及管理人员的生活设施等。 具体到每个房屋中,建造蝎池时要留出一定宽度的人行通道,以便管理。 两边或四周分为大小不同的蝎池,分别可放养公蝎、母蝎、仔蝎,并留出花草生长和摆放的空间,使动植物在同一空间科学合理分布。 蝎窝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