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
1、药学名 山”,为薯蓣科藤本植物,以干燥块根入药。 有补气、益肾精、健胃化痰功效。 分布在全国各地。 症状又称山药白涩病、薯蓣柱盘孢褐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和蔓,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初生黄白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后扩大,因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或多角形,大小 25期病班四周变褐略突出,中间浅褐色,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 严重的病斑融合,致叶片穿孔或枯死。 病原 半知菌亚门真菌。
1、菇学名 泽泻科植物。 以全草及球茎入药。 具清热止血、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 亦是秋冬的一种蔬菜。 多在水稻收获后种植于稻田。 分布在我国南北各省区。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花器和球茎。 叶上初生黄色至橙黄色大小不等略隆起的疤斑,后疱斑枯黄破裂,散出黑色小粉粒,即病菌孢子团。 有的病叶畸形扭曲。 叶柄生球状肿瘤或产生黑色条斑。 花器受害,子房变黑褐色。 球茎受害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冬药用植物易受冻,应采取防冻措施保苗越冬。 培土壅根 冬季结合中耕清沟培土壅根。 在植株根部培 4060 厘米厚的干燥土壤,使根系的深度相应增加,这样能减轻或避免低温对根系的伤害。 树干刷白 利用白色对光的反射作用缩小树体昼夜温差,避免树干冻伤。 用生石灰 斤、食盐 斤、硫磺粉 斤、油脂少许、水 5 公斤混合拌成糊状,均匀刷在树干基部 范围内。 覆盖秸秆 严寒来临前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长习性甘草,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草。 为豆科植物。 以根和根状茎入药。 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作用。 甘草多生长于北温带地区,海拔0200 米的平原、山区或河谷。 土壤多为砂质土。 土壤酸碱度以中性或微碱性为宜。 喜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生态环境。 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均适合种植甘草。 0 厘米,则定苗时株距保持 米20 厘米即可。 利出苗和幼苗生长。
2、2m)。 锈孢子器生在叶背面,现毛状物,数根成丛。 锈孢子近圆形,单细胞,黄色或浅褐色,大小19241820(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菌在检柏上越冬,翌年 34 月产生米粒大小红褐色冬孢子堆,遇雨后膨大形成一团褐色胶状物,上面的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风传播到木瓜上进行侵染。 后在病斑上又产生锈孢子器,散出的锈孢子随风飘落在桧柏上,侵入后在桧柏上越冬。 防治方法(1)在木瓜园四周
2、。 干枯的病穗不易脱落,多悬挂在枝梢上。 病原 毒粒体线状,大小121000(只在寄主筛管内存活,少数单独存在,多为许多粒体聚在一起。 该病毒除侵染龙眼外,还可侵染荔枝。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通过嫁接传毒,用 2年生砧木嫁接病枝,经 78 个月即发病。 种子也可带病。 靠苗木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 自然传毒媒介主要是荔枝蝽象若虫(龙眼角颊木虱(。 生产上幼龄树、高压苗较成年树及实生苗发病重。
2、果、梨、三叶胶、茶等植物引起果腐和枝枯,现发现该菌可侵染丝瓜,引致轮纹斑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 翌年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器内释放出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在田间传播蔓延。 在南方柑桔种植区,病菌可从柑桔园传播到菜田,孢子萌发后从叶片侵入。 气温 2729,湿度大或干湿与冷热变化大时易发病。 防治方法(1)选用耐湿抗病品种。 (2)选择高燥地块种植
2、或淡黄色,顶端具乳突,大小 17401524(m),萌发时多形成游动孢子,从顶端乳头逸出。 藏卵器球形,无色,壁薄且光滑,大小23331727(m);雄器多围生,少数侧生,无色。 卵孢子球形,无色至浅黄色。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可以菌丝体在病果及病叶上越冬,9、发生,此间苗高 30右。 此病危险性很大,生产上应特别注意。 防治方法(1)秋末冬初,清除园内残叶、残果及落叶、落果,集中烧毁。
2、成菌索。 病斑表面的分生孢子盘细长,不突出,平行排列呈长短不等的黑色短条点。 分生孢子梗瓶梗状或短棒状或呈梨形,大小 71947(m)。 分生孢子无色,无隔,线形或稍弯曲,顶端窄且略尖,大小 248237(m)。 该菌还可侵染野荸荠。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由气孔或穿透表皮直接侵入,经 613 天潜育,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
2、;分生孢子橄榄色,倒棍棒形,有隔膜 l7 个,大小30115(m)。 子囊座球形或扁球形,生于落叶上,大小 72m;子囊壳浓褐色,球形,多生于组织中,大小 53.502(m),具短嘴喙;子囊圆筒形或棍棒形,大小 28 m);子囊孢子纺锤形,大小 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体在病叶或枝梢病组织内越冬,翌春气温回升,降雨后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新梢和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