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
2、门真菌。 掘氏疫霉异名为 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体或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粪肥里越冬,翌年产生孢子囊借气流、雨水或灌溉水传播。 种子虽可带菌,但带菌率不高。 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及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 发病温限 537,最适2030。 雨季及高温高湿发病迅速。 排水不良、栽植过密、茎叶茂密或通风不良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2)种子消毒。 播前种子用 55温水浸种
2、种调运作远距离传播。 种植带菌妆长出的姜苗就会发病,成为田间中心病株,靠灌溉水、地面流水、地下害虫和雨水溅射传传播蔓延。 病菌由根茎部伤口侵入,从薄壁组织进入维管束即迅速扩展,终致全株枯萎。 高温多湿,时晴时雨的天气,特别是土温变化激烈得本病发生流行。 此外,降雨迟早和降雨量大小对发病也有影响,特别是 6,每降大雨后一周左右,田间即出现一次发病高峰,植地连作、低洼、土质粘重、无覆盖物
2、结果少或不结果。 花染病病花多不易开放,花苞增大,花尊、花瓣不易脱落。 果实染病生长停滞,果面生淡黄色病斑,生有红褐色小粒点,病果后期干缩脱落或挂在树上。 病原 杏疔座霉,属于囊菌亚门真菌。 子座生于叶内,扩散型,橙黄色,上生黑色圆点状性孢子器,78m)。 性孢子线形,弯曲,单胞,无色,m)。 子囊壳近球形,大小239327252315(m)。 子囊棍棒形,内生 8 个子囊孢子
2、725m)。 泡囊球形,内含 626 个游动孢子。 藏卵器球形,直径 器袋状至宽棍状,同丝或异丝生,多为 1个,0(卵孢子球形,平滑,不满器,直径 菌在年平均气温高的地方出现频率较高。 此外 鞭毛菌亚门真菌,也是该病病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卵孢子在 1218土层越冬,并在土中长期存活。 翌春,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 此外
2、色粒状菌核。 病因 半知菌亚门真菌。 在寄主上形成球形至不规则形黑色菌核。 分生孢子盘黑褐色聚生在菌核上,刚毛黑褐色硬,顶端较尖,有隔膜 个,聚生在分生孢子盘中央,大小4215446(m)。 分生孢子梗圆筒形,有时稍弯或有分枝,偶生隔膜,无色或浅褐色,大小 162735(m)。 分生孢子圆柱形,单胞无色,内含物颗粒状,大小 722(m)。 在培养基上生长适温 2532,最高 34,最低 67
2、形,多两端钝圆,有的一端略尖,暗褐色,单胞,大小 16278 一 13(m)。 有性阶段 胡桃黑盘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子囊壳埋生在子座里,子囊孢子双胞,隔膜在细胞中部,浅色或无色。 有性阶段少见。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盘或菌丝体在枝条、树干病部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蔓延,从伤口侵入。 该菌属弱性寄生菌,生长衰弱的核桃树或枝条易染病。
2、单细胞的卵,卵产下经几小时形成一龄幼虫,蜕皮后孵出二龄幼虫,离开卵块的二龄幼虫在土壤中移动寻找根尖,由根冠上方侵入定居在生长锥内,其分泌物刺激导管细胞膨胀,使根形成巨型细胞或虫瘿,或称根结。 在生长季节根结线虫的几个世代以对数增殖,发育到 4 龄时交尾产卵;卵在根结里孵化发育,2 龄后离开卵块,进入土中进行再侵染或越冬。 在温室或塑料棚中单一种植几年后,导致寄主植物抗性衰退时
2、后,在分枝先端双分叉,末小梗的顶端略尖,其上同时形成 1个孢子囊。 在玉米粉培养基上,新孢囊梗大多在前一个孢囊梗的顶部一段距离上产生,或在分枝的腋间继续形成,有时还可在一个末小梗上不产生孢子囊而形成新的孢囊梗,或将孢子囊推向一侧而又延伸孢囊梗,其顶部分枝,则是同时形成孢子囊的,每个孢囊梗生十多个孢子囊。 孢子囊柠檬形,无色或稍淡黄色,顶端有乳突,大小17401524(m),脱落后基部带一小柄
2、起,但不突破表皮。 病原 担子菌亚门真菌。 本病只发现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两个阶段。 菌丝体无色,大小304058(m);夏孢子椭圆形或球形,淡黄色至黄褐色,单胞,表面密生短刺,大小 14261220(m);冬孢子长椭圆形或多角形,单胞,平滑,顶端壁厚,上部栗褐色,基部色淡,大小 1021620(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枣锈病的侵染循环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以冬孢子在落叶上越冬
2、色,上部色较淡,具分隔,闭囊壳直径 74102m,附属丝 616 根,顶端具 25 次叉状分枝。 闭囊壳内具 1个子囊,短椭圆形或拟球形,无色,大小 47633260(m),内含子囊孢子 8个。 子囊孢子椭圆形或肾脏形,大小 18201214(m)。 无性阶段产生粗短不分枝的分生孢子梗及念珠状串生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大小 06(m)。 是该病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