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斑病
、消灭病源菌。 在花生收获后及时清除遗留田间的病菌残体,不要随意乱抛、乱堆。 对有病菌残体的地块应及时翻耕,以加速病菌残体的分解,防止病菌再侵染花生。 2、选用抗病品种。 较抗病的一般是生长直立、叶片厚、颜色深、花生粒大的品种或者是早熟品种,在发病较重的地块、可选用这些品种种植,如冀花 2 号、鲁花 14 等。 3、加强栽培管理。 要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施足底肥,及时追肥,促进花生健壮生长
1、民叫黄叶病,是近年来我省玉米上继大、小斑病、锈病之后的又一重要病害。 弯孢菌叶斑病发生后,叶片布满病斑,连片时干枯死亡,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降低产量。 一、发生症状:该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和苞叶。 病斑初为水浸状或淡黄色半透明小点,之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因品种抗性不同而表现不一样,一般长 1 1小不等;病斑中央苍白色,呈半透明状,周围有褐色环带
1、1)症状与侵染循环玉米大斑病,目前国内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以东北、华北北部及南方山区发病较重。 大发生年份一般减产 1520%,严重者减产 50%左右。 大斑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苗期很少发生,后期逐渐加重,发病叶片上形成梭形大斑,病斑黄褐色或青灰色,中部色浅,边缘色深,长 510 厘米、宽 米,严重时几个病斑互相连接,叶片提早枯死。 玉米小斑病,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发生较重
1、生叶斑病是花生黑斑病、褐斑病、网斑病、焦斑病的统称,是花生上的重要病害,对花生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 一、症状花生叶斑病以黑斑病和褐斑病为主,黑斑病与褐斑病相比,黑斑病发病广泛,危害严重。 两种病害均以危害叶片为主。 花生发病时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出现症状,后逐步向上部叶片蔓延,发病早期均产生褐色的小点,逐渐发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 褐斑病病斑较大,病斑周围有黄色的晕圈,而黑斑病病斑较小
生叶斑病是由两种病菌引起的病害,即花生黑斑病和花生褐斑病,这两种病同属不同种。 花生褐斑病发生期较早,在初花期即出现;黑斑病则较迟,顺落针期才发生。 因此,褐斑病在下部叶片较多,黑斑病多在上部叶片。 秋花生以黑斑病较突出,春花生则以褐斑病较普遍。 两病都可危害叶片、叶柄、茎、子房、柄和荚壳,严重时造成落叶,植株早枯,影响养分积累而导致荚果不充实,降低出仁率和含油量,收获时容易落果和种子发芽。
1、病原菌学名主作物豆薯、菜豆、豇豆、豌豆等。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柄、茎蔓。 叶片发病,病斑呈多角形,大小 23 毫米,初时水浸状,淡绿色,半透明,后逐渐变淡褐色至褐色。 湿度大时,病斑背面稍见黏性稀薄菌脓,菌脓干燥后转为稍带光泽的胶膜状物,好似病斑上涂布一层蛋白清。 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融合成较大的斑块,致使叶片局部干枯。 致病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菜豆致病变种。 细菌菌体短杆状
1、病原菌学名寄主作物豆薯、菜豆、豇豆、扁豆等豆科作物。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叶片。 叶片发病,初时产生水浸状褐色斑点,扩展后形成大小 515 毫米,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边缘红褐色至棕褐色,中央淡褐色,浅灰色。 湿度大时,病斑上生有灰色霉状物。 发病严重时,叶片上密布病斑,或病斑相互连成大片,致使叶片局部或全叶黄枯。 致病菌为豆类灰星尾孢。 病菌分生孢子梗束生生,直立,有 38 个隔膜
1、国安徽、河南、河北、陕西等省发病重,以开花结英期受害重。 发病初期叶片上现水渍状褐色小点,扩展后形成边缘红褐色至红棕色、中间浅灰色至浅褐色近圆形病斑。 湿度大时;病斑上密生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情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很快干枯。 轻者减产 20一 50,严重的高达 90。 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梗束生,直立,褐色,具 3?8 个隔膜,孢痕明显,大小 20?m)
状又称条纹叶枯病。 分布在我国各燕麦产区。 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 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浸状,灰绿色,大小 12.2(后渐变为浅褐色至红褐色,边缘紫色。 病斑四周有一圈较宽的黄色晕圈,后期病斑继续扩展达72524(系不规则形条斑。 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从叶尖向下干枯。 在我国南方燕麦区,该病常与锈病混合发生,对产量影响较大。 病原 燕麦德氏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子囊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梗 14 根
、消灭病源菌。 在花生收获后及时清除遗留田间的病菌残体,不要随意乱抛、乱堆。 对有病菌残体的地块应及时翻耕,以加速病菌残体的分解,防止病菌再侵染花生。 2、选用抗病品种。 较抗病的一般是生长直立、叶片厚、颜色深、花生粒大的品种或者是早熟品种,在发病较重的地块、可选用这些品种种植,如冀花 2 号、鲁花 14 等。 3、加强栽培管理。 要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施足底肥,及时追肥,促进花生健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