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蛾
1、名 翅目,夜蛾科。 别名金翅蛾、青虫、弓腰虫等。 分布在全国各稻区。 害主水稻、小麦、稗草、看麦娘、三棱草等。 为害特点幼虫食叶成缺刻,尤其是第一代幼虫在秧苗和分菜期为害严重,影响分蘖成穗。 越冬代幼虫为害小麦也很严重。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 1319展 3237部红褐色,胸背棕红色,腹部浅黄褐色。 前翅黄褐色,基部后缘区、端区具浅金色斑,内横线、外横线暗褐色,翅面中间具大银斑 2 个
虫体长 1420 毫米,翅展 3540 毫米,头胸为褐色或深褐色,前翅带灰褐色,雄蛾带黑棕色。 基线与内横线为白色,后端相连。 在环状纹与肾状纹间,从前缘向后缘外方有 3 条白色条纹。 后翅白色透明,翅脉和缘线为褐色。 卵为半球形,开始呈黄白色,而后变浅绿色。 幼虫体长 3547毫米,呈青黄色、土黄色、灰褐色或暗绿色。 每年可发生 39 代。 以老熟幼虫在 2 厘米左右表土内作茧越冬
1、文名称:麦穗夜蛾拉丁学名:肃、青海形态特征:成虫灰褐色,体长工 6 一 19 毫米,翅展 4042 毫米。 前翅基剑纹黑色,环状纹和肾状纹银灰色,外缘有 7 个小黑点,并密生缘毛。 卵圆球形,初产乳白色后变灰黄色,卵面第二层不规则形。 幼虫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 26 毫米,头部深黄褐色,中央有 1 深褐色八字纹。 背线白色。 蛹黄褐色至棕红色,长 18米。 为害作物:小麦、大麦、青稞和芨芨草
2、龄幼虫直接蛀入危害,5 月中、下旬老熟幼虫爬出竹笋落入松土中作土室化蛹。 蛹体长 20 毫米,红褐色。 6 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成虫体长 14米,呈灰褐色。 雌蛾于羽化后的当晚或次晚交尾产卵。 雌蛾喜选择快要枯死的禾本科杂草叶片正面边缘产卵,数十粒产成一条,卵近圆球形,直径约 米,灰白色,以后随草叶枯死自然卷曲而将卵裹卷包起越冬。 每头雌蛾的产卵量 112,平均 382 粒。 二
2、幼虫直接蛀入危害,5 月中、下旬老熟幼虫爬出竹笋落入松土中作土室化蛹。 蛹体长 20 毫米,红褐色。 6 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成虫体长 14米,呈灰褐色。 雌蛾于羽化后的当晚或次晚交尾产卵。 雌蛾喜选择快要枯死的禾本科杂草叶片正面边缘产卵,数十粒产成一条,卵近圆球形,直径约 米,灰白色,以后随草叶枯死自然卷曲而将卵裹卷包起越冬。 每头雌蛾的产卵量 112,平均 382 粒。 二、防治方法
2、由于气温逐渐降低,早熟品种亦已采摘完毕,桔园中夜蛾显著减少,很少发现为害。 夜蛾一般在入夜 7 时左右进入桔园,此时大多停留在枝叶上,以后逐渐转移至果实上刺吸果汁,9 时以后为活动高峰,11 时以后活动相对减少,天亮前后即行飞逸。 夜蛾飞离桔园以后,大多在果园附近杂草、墙隙等荫蔽处潜伏,亦有部分夜蛾潜伏在桔园枝叶茂密荫蔽处,一遇惊扰,即迅速飞逝。 夜蛾多为害早熟品种,中晚熟品种虽亦加害
2、变紫褐色,卵期 35 天。 幼虫共约 6 龄。 初孵化为黄绿色,老熟后变为暗褐色。 初孵化时群集一起,一二龄后能吐丝下垂,借风力转移到另一寄主。 3 龄后,各个分散,惧强光,多潜伏在心叶中。 6 龄,即隐蔽在土块下,到晚间外出为害。 6 龄后的幼虫入土化蛹,蛹赤褐色。 北方一年发生三四代,南方可发生七八代。 以蛹在土中越冬。 )灯光诱杀。 成虫有趋光性,可于晚间在田间张灯,灯下设水盆
2、,多吸食树冠中、下部果实。 吸果夜蛾类大致一年发生 26 代,大多以幼虫或蛹越冬。 成虫有趋光性,并具假死性。 幼虫以木防己、汉防己、薅秧莓、高梁泡、野板栗等杂草的叶片为食料,这些寄主广泛分布于山野,抽发新梢、嫩叶多,也是成虫产卵和幼虫生活的场所。 时下,脐橙已进入果实成熟期,山区果园受吸果夜蛾危害较严重。 该虫为害高峰期从月下旬至月下旬,其活动规律是夜出为害,天亮前飞离果树
2、窗状 3 龄后分散危害,咬食叶片呈缺刻,暴食时把植株吃成光秆,老龄幼虫昼伏夜出取食,并具有假死性食料不足或不适时,幼虫常群迁附近田块危害;老熟幼虫多入土作室化蛹。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气;科学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适时浇水,培育壮苗;秋末春初深翻整地,杀死一部分越冬蛹。 (2)诱杀成虫。 成虫盛发期点(黑光)灯或设糖醋液盘(糖:洒:醋
2、色,具白色斑点。 头部橙黄色,上有黑斑 4 枚。 前胸橙黄,两侧各有 3 枚相连黑斑,背部中央具 2 黑斑;中、后胸各节前后各有白色斑 5 枚,接近胸足的 2 枚白斑相连,胸节间相连的腹面部分白色,且与胸部两侧下部的白斑相连接。 第 1、2 腹节白斑较胸部略大,第3节每节前后各有白斑 5 枚,近背面 3 枚前大后小,近腹足 2 枚相连,第9 节背部仅 1 枚白斑,尾足斑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