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枯病
2、形成 24 个短孢子链,大小 1590730(m),每个孢子具横膜 110 个和纵隔膜 5 个。 病菌生长温限为 535,适温为 2024。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种子上也可带菌,翌年春天形成分生孢子侵染春小麦或返青后的冬小麦叶片。 低洼潮湿或地下水位高的麦田发生重,一般在接近成熟期,寄主抗性下降,该病扩展很快。 防治方法(1)施足充分腐熟有机肥
1、稻白叶枯病(要发生于叶片及叶鞘上。 初起在叶缘产生半透明黄色小斑,以后沿叶缘一侧或两侧或沿中脉发展成波纹状的黄绿或灰绿色病斑;病部与健部分界线明显;数日后病斑转为灰白色,并向内卷曲,远望一片枯槁色,故称白叶枯病。 在空气潮湿时,病叶上的新鲜病斑上,有时甚至在未表现病斑的叶缘上分泌出湿浊状的水珠或蜜黄色菌胶,干涸后结成硬粒,容易脱落。 在籼稻上的白叶枯病斑多半呈黄色或黄绿色
1、成为当前水稻生产上非常严重的问题。 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我国云南、辽宁、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发生十分普遍,已成为当前水稻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问题,造成水稻大量减产甚至绝收。 20002001 年,该病在江苏全省范围内暴发成灾。 2000 年, 001 年发生面积 100 万 右,分别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 30和 45。 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经验,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控技术进行了总结,介绍如下。
1、火烧、茅草瘟。 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分蘖期受害最重,各个器官均可染病,叶片最易染病。 其症状因病菌侵入部位、品种抗病性、环境条件有较大差异,常见分 3 种类型。 (1)叶枯型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发病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线状斑,很快沿线状斑形成黄白色病斑,然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肋扩展,变成黄褐色,最后呈枯白色,病斑边缘界限明显。
1、状又称白叶瘟、地火烧、茅草瘟。 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分蘖期受害最重,各个器官均可染病,叶片最易染病。 其症状因病菌侵入部位、品种抗病性、环境条件有较大差异,常见分 3 种类型。 叶枯型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发病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线状斑,很快沿线状斑形成黄白色病斑,然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肋扩展,变成黄褐色,最后呈枯白色,病斑边缘界限明显。
2、叶片也染病或迅速变褐枯死。 鞘腐多从上部叶鞘与叶片相连处始发,后向叶片基部及叶鞘中下部发展,病叶鞘变为枯黄色或黄褐色,变色部无明显边缘,湿度大时,上生稀疏的红色霉状物。 上部叶鞘染病后可致旗叶和下一叶枯死。 叶枯成株叶片染病初呈水浸状,后扩展为椭圆形至后圆形大斑。 发生在叶缘的多呈半圆形,大小 14为 23缘灰发色,叶间污褐色,呈浸润性地向四周扩展,形成不大明显的轮纹数层
1、稻条纹叶枯病,我市自 1998 年零星发生以来,呈逐年加重趋势。 2004 年呈大流行态势。 为此,我们在深入调查了解发生特点的基础上,积极优化防治技术,在病害大发生之年,取得了全市大面积水稻安全过关的好实绩。 一、发生特点(一)传毒昆虫量大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带毒并传播引起的一种病毒病。 该病害的发生与灰飞虱的发生量以及带毒率有密切的关系。 据调查,麦田 3
1、状苗期发病心叶基部出现褪绿黄白斑,后扩展成与叶脉平行的黄色条纹,条纹间仍保持绿色。 不同品种表现不一,糯、粳稻和高秆籼稻心叶黄白、柔软、卷曲下垂、成枯心状。 矮秆籼稻不呈枯心状,出现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减少,病株提早枯死。 病毒病引起的枯心苗与三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相似,但无蛀孔,无虫粪,不易拔起,别于蝼蛄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分蘖期发病先在心叶下一叶基部出现褪绿黄斑,后扩展形成不规则黄白色条斑
1、、发病症状发病初期表现为从心叶开始出现黄绿条纹,以后逐渐发生卷曲向下弯,枯株渐渐矮化,叶片失绿,最后整株枯死。 二、发病规律观察发现,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有三个明显高峰:第一个高峰期为 7 月上旬,发病原因是由于秧苗被第一代灰飞虱危害,被害植株将病毒带到大田造成的;第二个高峰期为 7 月底至 8 月初,秧苗移栽大田后受二代灰飞虱危害造成的;第三个高峰期出现在 8 月中旬
2、格孢叶枯病、根腐叶枯病、黄斑叶枯病、壳针孢叶枯病和葡萄孢叶枯病 6 种,其中壳针孢叶枯病和黄斑叶枯病是嘉祥麦区小麦叶枯病中的常见种类。 生规律病原菌多以菌丝体潜伏于种子内或以孢子附着于种子表面,或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子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夏越冬。 种子和田间病残体上的病菌为苗期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病组织及残体所产生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由伤口或气孔侵入寄主。 温湿度条件适宜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