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枯病
2、埋生于麦叶表皮下,扁球形,黑褐色,大小15020060100(m),孔口略突。 分生孢子无色,分大小两型,大型分生孢子较多见,长而微弯,有 35 个隔,大小 359813(m);小型分生孢子为单胞,细短,大小 59(m),两种孢子都可侵染小麦。 分生孢子萌发适温 237,最适 2025,菌丝生长最适温度 2024。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冬麦区病菌在小麦病残体上越夏,侵染秋季播种的麦苗
布与为害:水稻白叶枯病,俗名剥叶瘟、游火、地火等,全国南北各稻区均有发生,流行年份稻叶焦枯,造成严重减产,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 症状:主要发生于叶片及叶鞘上。 初期在叶缘产生半透明黄色小斑,以后沿叶脉一侧或两侧或沿中脉发展成波纹状的黄绿或灰绿色病斑;病部与健部分界线明显;数日后病斑转为灰白色,并向内卷曲。 空气潮湿时,新鲜病斑的叶缘上分泌出湿浊状的水珠或蜜黄色菌胶,干涸后结成硬粒,容易脱落。
稻白叶枯病是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水稻从苗期到成熟收获前均可发病,但以分蘖末期至抽穗灌浆期发病居多。 该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一旦发病,很难救治。 因此,必须以预防为主,进行综合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选购稻种时,要把抗病性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 选择高抗病品种,尽量避免使用汕优 63等易感病品种。 种子处理用 85强氯精(三氯异氰脲酸)粉剂 500 倍液浸种 24 小时,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1、分布与为害水稻白叶枯病,俗名剥叶瘟、游火、地火等,全国南北各稻区均有发生,流行年份稻叶焦枯,造成严重减产,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 由稻黄单胞杆菌起。 我国曾先后发现茭白和李氏禾为自然寄主植物。 症状主要发生于叶片及叶鞘上。 初期在叶缘产生半透明黄色小斑,以后沿叶脉一侧或两侧或沿中脉发展成波纹状的黄绿或灰绿色病斑;病部与健部分界线明显;数日后病斑转为灰白色,并向内卷曲。 空气潮湿时
菌性条斑病防治警报 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是陇川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历年都有发生,水稻发病后一般减产 30%70%,严重的则颗粒无收。 当前我县大部分水稻正处于孕穗末期(破肚期),也是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的高发期,据县植保站对历年发病重的高肥田、水淹田进行调查,两病已开始发生,发生面积 1200 亩,平均病叶率 42%,病情指数 18,属中等发生,主要感病品种为“德优 15 号”
防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切断毒源,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狠治灰飞虱,控制条纹叶枯病。 2、防治技术:抓好灰飞虱防治。 结合小麦穗期蚜虫防治,开展灰飞虱防治,清除田边、地头、沟旁杂草,减少初始传毒媒介。 开展药剂浸种。 用吡虫啉药剂浸种(吡虫啉有效成分 1 克/克稻种),防效可达 50%以上。 突出重点抓好秧苗期灰飞虱防治。 小麦、油菜收割期秧田普治灰飞虱,每 667
1、004 年我镇发生条纹叶枯病的稻田发病率达到全镇水稻面积的 60%以上,实为历史所罕见。 发病重的原因主要有暖冬天气的影响,种植的部分水稻品种抗病性弱,有部分农户未能适时进行综合防治等。 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重点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一、除杂草选用抗性较强的水稻品种,如徐稻 3 号等。 采用化学或人工方法,冬春清除小麦、油菜等作物田内杂草,春夏清除水稻秧池及大田周围的杂草
1、1)症状与侵染循环:苗期发病,叶基出现褪绿黄白斑,后扩展成与叶脉平行的黄色条纹,条纹间仍保持绿色。 不同品种的症状有差异,糯、粳稻和高秆籼稻表现心叶黄白色、柔软、卷曲下垂,成枯心状。 矮秆籼稻不呈枯心状,叶片出现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减少,病株提早枯死。 该病引起的枯心苗与三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相似,但无蛀孔、无虫粪,不易拔起。 拔节后发病,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纹,各种类型稻均不枯心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 月下旬以来,棉花红叶枯病发生面积逐渐扩大,若不适时防治,将会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棉红叶枯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发病初期,叶片呈暗绿色,逐渐变黄转成紫红色,与真菌病害不同点,叶脉仍为绿色,维管束不变色。 发生这种病害的因素,与土壤、营养、气候及耕作条件关系密切,尤其是钾肥至关重要。 今年入夏以来,持续高温干旱,棉株生长发育不良,后遇暴雨聚晴,蒸腾作用旺盛
花 101” 京花 101 系北京农林科学院作物所 1987 年育成的抗条纹叶枯病水稻品种。 一、品种特性京花 101 在京、津、唐、保等地区做一季稻种植时,全生育期 165170 天,在邯郸以南、豫北、山东等地做麦茬稻种植时,全生育期 140150 天,株型紧凑,叶色深,叶片直立挺拔,剑叶与茎秆夹角小。 株高 105110 厘米,茎秆粗壮,穗呈纺锤型,穗大,每穗粒数 130150 粒,着粒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