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 根据学生所说,我出示了描写“长廊”的几句话,让学生说说这几句话主要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 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说,接着就反复朗读,希望学生能记住这样的描写方法。 在教授“万寿山”、“昆明湖”时,也是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
(风水:从气候上看,冬暖夏凉;从环境上看,依山傍水。 园中美景随水 波而动,随四季而变。 ) C、那么谁能再说一说长廊的结构又是绝在哪里呢。 (结构绝:对呀, 728 米的长廊全部采用斗拱结构,没有用一颗钉子,这是建筑 艺术的奇迹,由此可见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 ③ 这就是长廊的三绝,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图片感受长廊的建筑艺术美 (出示图片) 长廊不仅建筑艺术美
部分 — 整体”的教学目的。 第二课时 一、 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2.导入新课: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徜徉在颐和园。 设计意图 : 让学生自由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 园的资料,在感受颐和园历史变迁的同时, 激发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去寻找颐和园独特的美。 二、细读文本,感受美景 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向我们展示了颐和园的美呢。 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仔细读文,
非常绝, 即考虑了 气候, 又考虑了 游人对园中美景的一览无余, 真是人在廊中走, 景在 身边秱。 造型更是非比一 般,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精湛的技艺啊。 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 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读, 齐读、 赛读等形式, 读出长廊的美, 因势利导, 感觉其中几个句子的妙处, 并反复感觉感觉长廊三绝的精美。 这三段的中心句是-(学生齐答) 过渡: 长廊的美,
、“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 人们在长廊中漫游欣赏的时候,就仿佛是走入了一座别致的精妙画廊。 根据建筑形式的不同,画师们在长廊四周的梁枋等处,分别绘制了大小不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14000多幅彩画。 长廊彩绘就像一个个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小窗口,从中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的许多传奇典故和文化内涵。 在这些彩绘所描述的故事中,时间跨度从中国的三皇五帝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绵延数千年之久
的总印象。 第二到五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分 别介绍了不同景物的特点。 第六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表达了 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分为三部分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课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昆明湖。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 700多米 长,分成 273 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 画没有哪 两幅 是相同的。 向前看 :
山 长廊 :全长 728米, 1992年被世界吉尼斯纪录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 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
别绝在哪里。 造型 :像倒挂的蝙蝠 风水 :从气候上看,冬暖夏凉;从环境 上看,依山傍水。 园中美景随水 波而动,随四季而变。 结构 :斗拱结构,没有用一颗钉子
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佛香阁: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 佛香阁 排云殿 由排云门、玉华殿、云锦殿、二宫门、芳辉殿、紫霄殿、排云殿、德辉殿及连通各座殿堂的游廊、配房组成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