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
,谈谈你的理解。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叫 《 咏怀古迹 》
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 便可具酒肉。 ” 妇曰: “ 敬闻命。 ”供酒肉于神前,请刘伶祝誓。 伶 跪而祝曰: “ 天生刘伶, 以酒为名。 一饮一斛,五 斗解酲。 妇人之言,慎不 可听。 ” 便饮酒进肉,隗 然已醉矣。 • 阮籍的代表作是 《 咏怀 》 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 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 “ 咏怀 ”。 • 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充满 苦闷和孤独 的情绪。
的 《 昭君怨 》 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抱着昭君怎样的态度。 答: 讥讽的统治者昏庸无能。 同情她的不幸 课文鉴赏 1 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 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 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诗的开头,以
“孤鸿 ” ——给人以 失群无依 之感 • “ 翔鸟 ” ——令人顿生 无处栖生 之哀 • “ 孤鸿 ” 、 “ 翔鸟 ” ——眼前之景/自我象征 • 它们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仿佛在传播一种 哀切 的声情。 • “ 北林 ” 、 “ 外野 ” ——凄清幽冷 之境界 • 听觉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 笔触从 客体的自然 回复到 主观的自我 • 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
2、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长江二首 )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
2、我们一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十二首(其一) 二、作家作品 1、生平、性格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 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忘其形骸
“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三、诗歌鉴赏 六朝时期,五言诗的发展成为诗坛的主流。 在正始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应推竹林七贤中的阮籍。 阮籍有五言 《 咏怀诗 》 八十二首,抒写一生的志向、感触,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写夜中不寐,独自弹琴的情境。 请找出诗歌的诗眼。 忧思
• 2. 《 杂诗十二首 》 (其二 ) • 《 杂诗 》 是在晋义熙十年 (公元 414年 )前后 ,陶渊明 50岁时所写 , 共 12首 , 此首为其中之二。 这时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 10年之久了。 在“ 晨兴理荒秽 , 带月荷锄归 ” 的生活中 , 他感到获得了自由 , 心情舒畅 , 写下了像 “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这样诸多名句。 然而他终非 “ 浑身静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