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要吸收多种营养元素,一旦某种元素缺乏,就会通过植株的外部形态表现出相应的缺素症状,生产上多以此作为诊断缺素症和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 缺氮症 氮是油菜生长发育需要量最多的一种元素。 缺氮时,植株生长瘦弱,叶片少而小,呈黄绿色至黄色,茎下部叶片有的边缘发红,并逐渐扩大到叶脉;有效分枝数、角果数都大为减少,千粒重也相应减轻,产量显著降低。 补救措施:苗期缺氮,每亩用 1525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施磷钾肥磷能促进油菜根系发育,增强油菜抗性;钾可提高油菜抗寒、抗病、抗倒伏的能力。 因此,在追施肥料的过程中应适当控制或减少氮肥的施用量,以免植株柔嫩多汁,抗寒能力变差。 2、覆盖保护可将作物秸秆(如稻草、麦草)等铺盖在油菜的行间,减弱寒风对根部的侵害,可在叶面上撒施一层谷壳或草木灰,可以防止叶片受冻害;还可以掘土覆盖植株根部。 3、重施腊肥可在油菜的行间增施土杂肥、圈肥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于油菜缺素病,要以防为主,一旦出现症状后,就要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缺氮油菜缺氮时,叶片带黄色,长势弱,植株矮小,一般干旱脱肥时容易出现缺氮红叶。 补救措施:每 667 平方米(1 亩)追施 75 公斤尿素或 1520 公斤碳铵对水 500750 公斤泼施。 缺磷油菜植株缺磷生长慢而且矮小,叶片变小,叶肉变厚,叶色暗绿或灰绿,缺乏光泽。 叶柄紫色,叶脉边缘呈紫红色斑点或斑块。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苗期萎缩。 在油菜苗期,新叶生长缓慢,叶片初变暗绿色,叶变小、变脆,叶端反卷,皱缩不平,中下部叶片边缘变成紫色,组织变黄,并逐渐发展扩大形成紫蓝斑。 根系少而细短,根颈膨大呈紫色,最后全株枯萎而死,造成油菜缺苗。 薹期萎缩。 初薹期叶片皱缩,颜色变暗绿或紫色,薹伸长缓慢甚至停滞,节间粗短,最终株高只有正常株的 1/3 左右;根颈膨大,根短而细,花期花序不能伸长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救有方油菜是对硼的高敏感作物,需硼量较大,特别是近年来推广的双低油菜需硼量更大,对硼特别敏感,而当前大部分群众对硼的施用还未引起高度重视,常造成油菜大面积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油菜是否缺硼,一般可以通过观察根、叶、茎、花、果来进行判断。 首先看“根”,在苗期土壤严重缺硼时,幼根停止生长,没有根毛或侧根,根皮变褐色,皮层龟裂。 其次看“叶”,缺硼在苗期幼叶缺绿变褐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了培育油菜冬前壮苗,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田间管理技术对策:一、精心移栽,保证活棵:要移栽 6 片真叶的大壮苗;移栽前大田要施足基肥,整好畦田,开好“三沟”;移栽时要边起苗、边移栽,不栽细弱苗、称钩苗、杂种苗,要栽稳、栽实,对大苗、高苗要进行深栽,栽后浇定根水。 油菜苗期干旱,可引水进行沟灌,畦面润透后立即将水排干,或结合追肥进行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促进发根长叶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油杂 1 号中油杂 1 号是浙江省种子管理站从外省引入的油莱新品种。 株型紧凑,株高适中,角果数多,是一个具有高产、稳产、含油量较高的双低杂交油菜组合。 经浙江省 1999 年和 2000 年两个年度区试,平均亩产为 142 千克,比对照九二两年的增产幅度均达极显著水平。 2001 年度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克,比九二58 系增产 两年度区试结果,平均全生育期 ,与九二相仿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苗是油菜高产的基础,为了培育油菜冬前壮苗,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田间管理技术对策:一、精心移栽,保证活棵。 要移栽 6 片真叶的大壮苗;移栽前大田要施足基肥,整好畦田,开好“三沟”;移栽时要边起苗、边移栽,不栽细弱苗、称钩苗、杂种苗,要栽稳、栽实,对大苗、高苗要进行深栽,栽后浇定根水。 油菜苗期干旱,可引水进行沟灌,畦面润透后立即将水排干,或结合追肥进行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菜苗期施用多效唑,可以培育矮脚壮苗,具有投入成本低,增产效果好,经济效益高的优点。 其主要技术措施是: 叶期5 叶期施用多效唑可控制苗高,促进根茎增粗,培育壮苗,增加产量,但以 3 叶期4 叶期施用的效果最好。 5%多效唑 30 克50 克有培育矮壮苗和增产的明显效果。 以每亩施用 50 克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最为明显。 从培育矮脚壮苗及其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三方面综合考虑,对于肥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 号秦油 7 号是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育成的甘蓝型高产、高含油、双低优质杂交油菜种。 2001 年 12 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岳阳市种子公司引进。 优质、高含油经农业部质检中心测定,含油量 芥酸 摩尔/克,符合国家双低油菜标准。 高产稳产长江流域,区试每 667 平方米产量 151 公斤208 公斤。 大面积示范,2000 年长江中下游秋播 70 多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