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由于缺少某种营养元素或受不良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叶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色。 生产中,可根据菜苗叶色变化,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黄色叶:因氮素不足引起,菜苗叶片呈均匀黄绿色或黄色。 每平方米可用公斤尿素或公斤碳酸氢铵或公斤人粪尿兑水泼浇。 红色叶:因土壤水分不足引起菜苗叶片呈淡红色时,应及时沟灌抗旱;雨水过多,伤根僵苗,叶色暗红时,应清沟排水降渍;气温在以下,叶片因受冻而发红时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江油 19 属半冬性甘蓝型隐性核不育三系杂交油菜品种,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和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育成,适宜江苏省油菜区种植。 该品种全生育期。 苗期生长较缓慢,株高 米,每角 ,千粒重 ;芥酸含量 硫苷含量 摩尔/克饼粉,含油率 综合抗性较好(菌核病发病率 害率 冻指 倒性中上);恢复度 品种一致性好。 20052007 年度参加省杂交油菜生产试验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菜)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育成的世界上第一个黄籽杂交油菜。 1996 年 8 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该品种育种技术于 1999 年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为 质含油量 42%45%。 产量1995、1996 两年在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四川等六省进行生产试验、示范,平均亩产 斤,最高亩产达 斤;1997 年安徽来安县试验,平均亩产 斤,较华杂三号增产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常年株发病率高达 10%30%,严重的达 80%以上。 油菜受菌核病危害后,以茎秆受害最重,严重时造成茎腐,植株枯黄,结荚不实,后期倒伏,将严重减产,菌核病已成为油菜生产的一大障碍因素。 有农业部网站消息说,今年菌核病在长江中下游油菜产区偏重发生。 对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油菜专家胡胜武指出,防治油菜菌核病,首先要从源头抓起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年来,油菜病毒病在全国各油菜产区均有发生,在甘蓝型油菜上病株出现系统型枯斑,老叶片发病早、症状明显,后波及到新生叶上。 初发病时产生针尖大小透明斑,后扩展成近圆形 24 毫米黄斑,中心呈黑褐色枯死斑,坏死斑四周油渍状。 菜薹上出现紫黑色梭形至长条形病斑,且从中下部向分枝和果梗上扩展,后期茎上病斑多纵裂或横裂,花、角果易萎蔫或枯死。 角果产生黑色枯死斑点,多畸形。
2、防止干冻;冻后灌水,应在晴天中午进行,以使受冻突起的表面层沉实下去,确保油菜根部与土壤紧密接触。 5、重施腊肥。 越冬前,在油菜行间追施火土灰或土杂肥,可提高土温 23,起到冬施春发的效果,每亩施 10001500 公斤猪牛粪或 25003000 公斤土杂有机肥料。 6、叶面喷肥。 油菜冬前进行叶面喷施磷、钾肥,可提高增强抗寒能力;在越冬期间喷施磷酸二氢钾、活力素、惠满丰溶液
2、毒病,低感菌核病,抗倒力不及对照种。 (3)产量表现:1998省区试 18 点次试验,平均亩产 1216 公斤,比对照中油 821 增产 182,1999 年省内三点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1825 公斤,较对照中油 821 增产 217。 (4)栽培要点:1、播种期:川西、川北地区育苗移栽 9 月 20 日左右播种,川东南地区 9 月 25播种,苗龄 25;直播 10 月 5播种。 2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一)育苗1、选用良种遵油 1 号、油研九号、黔油 18 号、黔油 16、华油 2790,杂选 1 号等良种均佳。 2、适时育苗在海拔 8001000 米的地区,于 9 月 515 日播种,海拔600800 米的地区,于 9 月 1520 日播种。 播种量为 50 克(1 亩大田的用苗量)。 播前先晒种,再用 1%的盐水选种,后洗净、晾干待播。 播种时,拌入适量细土或草木灰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严格遵循良种繁育防杂保纯的各项技术和要求,同时还须掌握以下技术要点:保证亲本种子的纯度这是保证制种质量的基础。 适当调整父本、母本的种植密度,使母本花期早而集中,父本花期尽量延长。 具体密度根据行距、亲本种植比例而定。 一般父本、母本种植密度为 1213。 在苗期、初花期完成除杂去劣工作,消除母本中的劣变株、异型株和其他油菜品种,尤其要清除干净母本中的可育株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 号 春油菜青杂 5 号是 75 团 2004 年从青海引进的甘蓝型杂交种。 一、产量表现在 2004、2005、2006 年的油菜品种比较试验中,产量均位居第 1,比对照青杂2 号增产 11%15%。 2006 年示范种植 顷,单产 克。 二、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春性不育三系杂交种。 幼苗半直立,根系粗壮,叶色深绿,叶片宽大,叶缘波状,蜡粉少,无刺毛。 花瓣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