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除油菜田杂草,要在大力实施油麦轮作、油蔬轮作、油豆轮作等轮作换茬和加强田间管理的基础上,狠抓化学除草技术的推广。 一、播栽前土壤封闭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油菜播栽前的空茬期间,用飞达红(甘膦铵盐可溶性粒剂)、克芜踪等灭生性除草剂防除田间已经出苗的杂草和前茬再生植株。 一般在油菜播栽前 7 天,每亩用飞达红 80 克加水 30 公斤均匀喷雾;或者在油菜播栽前 2,每亩用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年来,油菜栽培由过去提倡的春发、冬发到现在的秋发、早秋发,为达早发标准,油菜播种时间有越提越早的倾向。 但大量的试验与调查研究发现,油菜播种时间过早,若遇秋暖冬寒或冬暖春寒年份,不仅不能增产,反而容易招致冻害减产。 我曾用中双 10 号油菜进行过播期试验。 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块种植,肥力、密度、施肥水平与田间管理均完全相同,仅播种时间不同,结果过早播种的由于年内起苔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菌核病油菜菌核病近几年维持在 3 级左右发生,当前田间菌源充足,主栽品种抗病性差,预计 2007 年发生程度 34 级,发生面积 700 万亩。 防治该病应坚持“抓住适期,主动出击,全面用药”的防治对策,在主茎开花株率 95%以上、一次分枝开花株率在 50%左右时防治。 每亩用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50250 克,或 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 100150 克,或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汉”种植技术 一、施肥做厢:晚稻收割后,将厩肥 10001500 公斤或 25%的复混肥 2530公斤,过磷酸钙 1520 公斤,氯化钾 5 公斤,锌、硼肥各 1 公斤混拌均匀后撒施。 按厢宽 犁沟或用开沟机开沟做成厢,沟深 1520 厘米,宽 20厘米,四周开围沟。 若田块较大,中央还需开腰沟。 围沟、腰沟各宽 3035 厘米,深 2025 厘米,要求三沟相通。 二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菜白锈病又叫油菜龙头病。 是油菜产区发生普遍、为害比较严重的病害。 除为害油菜外,还为害多种十字花科蔬菜。 症状油菜白锈病从苗期到成株都可以发生,为害叶片、茎、花及英。 叶片染病,在叶面出现淡绿色小点,渐变黄绿色,在病部背面长比白色隆起的炮斑。 发生严重时,疱斑密布全叶,后期疤斑破裂,散出白色粉未(孢子囊)。 茎和花梗受害,显著肿人肥厚,扭曲象“龙头”,也长白色疱斑。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菜白锈病又叫油菜龙头病,发生普遍,为害比较严重,除为害油菜外,还为害白菜、萝卜、芥菜等十字花科的多种蔬菜。 一、症状识别主要为害叶片。 叶片被害,在叶片的正面长有浅绿色的小斑点,后逐渐变为黄绿色至黄色斑点,在叶子背面则有稍隆起的呈白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疱斑(即孢子堆)。 严重时,疱斑接连发展,布满全叶,成熟之后,疱斑破裂,散出白色粉末(即孢子囊)。 叶片呈凹凸不平,变黄枯死。
2、湖北等多点试验或引种试验、示范,在长江上、中、下游均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该品种由德农正成种业独家开发。 高产栽培要点适时早播,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在正常年份,低热地区(海拔 600 米左右)宜9 月下旬播种育苗;温热地区(海拔 8001000 米以上)宜 9 月中旬播种育苗,直播相应推迟 1015 天,能充分利用冬前光热资源,确保幼苗达到早发冬壮是高产的关键。 选好苗床,控制播种量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 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半冬性、中熟双低常规甘蓝型油菜。 株高 160右,1 次有效分枝 8 个左右,每角粒数 22 粒左右,单株角果数 430 个,角果长度38右,千粒重 35g 左右,该品种叶色较浅,分枝部位中等,株型紧凑,结角密度大,秆硬且粗壮,抗病性、抗倒性好。 芥酸含量 024,含油量4322。 抗菌核病、病毒病能力优于中油 821。 抗寒性、抗倒性强于中油821。
2、995连续 3 年种植表现高产稳产,一般亩产 175克。 豫油 4 号(优质 821)系中国农科院油料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中早熟双低甘蓝型冬油菜新品种,1993 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获 1992 年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铜奖,是九五期间国家科技成果推广的新品种。 该品种具有品质优良、抗逆性强、高产稳产和适应性广等特点,种子含油量 42%左右,原种油中芥酸含量 每克饼粕中硫甙含量在
2、菜良种。 优质油菜“采苔增收”技术,必须采用符合国家双低标准(芥酸含量小于 1%,硫代葡萄糖甙含量小于 30 微摩尔/克)的早发、抗病、丰产、优质油菜品种,如中油杂 4 号、中油杂 10 号、华杂 6 号、中双 9 号、中双 10 号等。 2、适当提早播栽期。 将油菜播种期与移栽期较常规栽培适当提早 5 天左右,即低山 8 月底播种,高山与二高山 8 月中旬播种,苗龄 3035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