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菜) 由著名油菜育种专家华德钊研究员主持的陕西省咸阳市农科所和三原县种子公司组成的油菜品种选育、推广、开发联合体,经过十多年的共同努力,培育出适于陕西关中、陕南及黄淮地区种植的双低油菜新品种秦优八号。 经专家考察、鉴定、评审,于 2001 年 6 月通过省级审定,同时参加国家黄淮区试验。 秦优八号系甘蓝型杂交油菜,陕西省种子管理站组织的省区试验结果表明,丰产性好:平均亩产 斤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 号(油菜)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长江下游地区平均 ,黄淮地区平均 243 天。 该品种子叶肾脏形,苗前期生长较慢,叶深裂,叶色深绿,叶片厚,蜡粉厚,叶片较圆,茎杆粗壮,绿色,花淡黄色。 平均株高 170 厘米,一次有效分枝 株有效角果数黄淮地区308 个,长江下游地区 433 个,每角粒数 23 粒,千粒重。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7 号油菜新品种产量高抗性好 5 月 9 日笔者从贵州省农业厅了解到,省油料研究所近年来选育的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油菜新品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黔油 17 号,经专家组验收,除具备双低、适应性广优点外,还具有产量更高、抗性更好的特点,在全省 10 多个县市示范种植,均表现出高产、高抗病虫和抗逆性好特点,深受农民群众喜爱。 省科技厅、省农业厅、贵州大学、省种子站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菜种植生产的背景情况油菜种植面积近年来在整个四川有增长的趋势,其中包括泸州的油菜种植面积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总体面积还是很小的,究其原因主要由于油菜产量低、品质差、生产管理技术不到位、地理环境限制、油菜籽及其加工品市场经济效益不高等等,在这里,仅就油菜产量低、品质差的问题做个简单的讨论分析。 二、硼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情况在传统的农业生产当中
2、平畦面后浇稀薄人畜粪水增肥保墒。 分次间苗油菜出苗后 1 叶期,即间去密苗,长至 2 片真叶时,去小留大;34片真叶时定苗,要去弱留强,除病留健,平均每平方米留苗 130180 株。 5 叶期后,苗子生长加快,要采取控制措施进行炼苗,防止形成高脚苗。 追好二次肥为使油菜苗生长健壮,栽后返青快,成活率高。 23 叶期,每 667平方米施尿素 78 公斤,促苗快速生长;起苗移栽前 57 天
2、5,角果粒数 26,千粒重 ;中等肥力地块亩收获株数 3株,单株有效角果数60,角果粒数 24,千粒重 ;低等肥力地块亩收获株数 株有效角果数 55,角果粒数 23,千粒重。 产量按75%折算单产可达 200 公斤。 3 择中上等土壤肥力,进行秋翻、深松和全层施肥,基肥施肥量为氮肥总量的 60%以上及磷肥总量的 70油渣 70斤。 耕翻深度 25 厘米以上,深松深度 45 厘米以上
2、间积水较多,移栽较浅的田块,容易发生上述的根拔现象。 蕾薹冻害主要发生于春性强的品种。 这些品种如播种过早,或水肥不足,在年前往往早薹早花,此时如遇 0以下低温就会受到冻害,蕾部受冻呈黄红色,嫩薹受冻造成茎秆破裂,已开花的植株花果大量脱落,甚至菜薹冻断或整株冻死。 油菜受冻后,造成缺棵、断垄,且较正常油菜容易感病,严重影响产量。 今年元月我省长期性的雨雪冰冻天气已使油菜遭遇不同程度的冻害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菜生长过程中,会由于缺少某种营养元素或受不良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叶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色。 生产中,可根据油菜苗叶色变化,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黄色叶因氮素不足引起,菜苗叶片呈均匀黄绿色或黄色。 亩可用 10 千克尿素或20 千克碳酸氢铵或 1000 千克人粪尿兑水泼浇。 红色叶因土壤水分不足引起菜苗叶片呈淡红色时,应及时沟灌抗旱;雨水过多,伤根僵苗,叶色暗红时,应清沟排水降渍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9 属半冬性甘蓝型隐性核不育三系杂交油菜品种,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和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育成,适宜江苏省油菜区种植。 该品种全生育期。 苗期生长较缓慢,株高 米,每角 ,千粒重 ;芥酸含量 硫苷含量 摩尔/克饼粉,含油率 综合抗性较好(菌核病发病率 害率 冻指 倒性中上);恢复度 品种一致性好。 20052007 年度参加省杂交油菜生产试验,两年平均亩产
2、施,一般在苔高 7 一 8 厘米时施用为宜。 对移栽迟、冬发基础差、株少叶小、绿叶少的三类苗要旱施、重施、连续施,应提前到现蕾期使用,一般每亩施尿素 10一 15 公斤,弥补冬发不足,促进茎蘖粗壮;对长势好,单株绿叶多的一类苗要适当控制,迟施、少施、稳施,一般每亩施尿素 10 公斤左右,在施用苔肥的同时需配施氯化钾 5 一 斤左右,有利于油脂的形成和促进氮肥的吸收,增强植株抗倒、抗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