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
2、毒病,抗倒性强。 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下游地区 硫苷含量下游地区 ,中游地区 ,含油量下游地区 中游地区 产量表现:2001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斤,比对照中油 821 增产 2002度续试,斤,比对照中油 821 增产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斤,比中油 821 增产 2002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中油
2、地区 硫苷含量下游地区 ,中游地区 ,含油量下游地区 中游地区 产量表现:2001度参加长江上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斤,比对照中油 821 增产 2002度续试,斤,比对照中油 821 增产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斤,比中油 821 增产 2002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中油 821 增产 2003度续试,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中油 821 增产 斤,比中油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6(油菜)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型常规油菜品种,全生育期平均 236 天。 幼苗生长习性为半直立,有琴状裂叶 2 对,缺刻较深,叶片中等大小,叶面平展,叶缘有波状缺刻,蜡粉较厚,苔茎为绿色,短柄叶和无柄叶较多,花瓣鲜黄色,椭圆形平展,开花状态侧迭,分枝习性属中生分枝型,主花序较发达,角果长中等,植株呈纺锤形,种子颜色为黑褐色。 平均株高 150 厘米,分枝部位 35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业措施与化学措施并重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 特别是近年来受暖冬气候影响,油菜茎秆开裂现象发生普遍,导致部分地区菌核病发生严重。 针对这种情况,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农作物病害研究专家陈怀谷副研究员提出,防治油菜菌核病要在重视花期化学防治的前提下加强田间管理,通过农业措施来预防。 据了解,油菜菌核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病田土壤、肥料及种子中越夏和越冬。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菜分段结实可导致单株无效角果上升,产量下降,一般要减产 10%15%。 油菜分段结实的症状是:有效花序段部分花蕾尚未开放即黄化脱落。 或能正常开花,但不能正常发育结实的角果即枯萎脱落:有的花即使能发育成角果。 但都是仅有 15 粒左右的萝卜角果,使花序出现分段结实的症状。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低温持续时间长:品种抗寒性较差。 或土壤中缺硼所致。 此外,偏施氮肥,持续干旱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菜病毒病在全国各油菜产区均有发生,在甘蓝型油菜上病株出现系统型枯斑,老叶片发病早、症状明显,后波及到新生叶上。 初发病时产生针尖大小透明斑,后扩展成近圆形 24 毫米黄斑,中心呈黑褐色枯死斑,坏死斑四周油渍状。 菜薹上出现紫黑色梭形至长条形病斑,且从中下部向分枝和果梗上扩展,后期茎上病斑多纵裂或横裂,花、角果易萎蔫或枯死。 角果产生黑色枯死斑点,多畸形。 病原主要是芜菁花叶病毒
2、营养需求,应根据不同苗势进行追肥,磷能促进油菜的根系发育,增强抗性;钾可提高油菜的抗寒、抗病、坑倒伏的能力。 因此,在追施肥料时应适当减少氮肥的用量,以免植株柔嫩多汁,抗寒力差。 如 11 月中下旬绿叶数不足 10 片的田块,可在油菜的行间增施猪牛粪或土杂肥等有机肥料,能提高地温 2还可起到冬施春用的效果,一般亩施 1000 公斤斤猪牛粪或 2500 公斤斤土杂肥为好;如苗子更小则应多施。
2、止干冻;冻后灌水,应在晴天中午进行,以使受冻突起的表面层沉实下去,确保油菜根部与土壤紧密接触。 5、重施腊肥。 越冬前,在油菜行间追施火土灰或土杂肥,可提高土温 23,起到冬施春发的效果,每亩施 10001500 公斤猪牛粪或 25003000 公斤土杂有机肥料。 6、叶面喷肥。 油菜冬前进行叶面喷施磷、钾肥,可提高增强抗寒能力;在越冬期间喷施磷酸二氢钾、活力素、惠满丰溶液,对缺硼的油菜喷施
2、碎,翻上畦面盖肥。 畦面一定要整平、整碎、成龟背形。 田间畦沟、边沟、腰沟三沟配套,防止畦沟积水造成湿害。 棉花等旱作茬口田块的翻耕、整地操作难度相对较小,其方法、要求同双晚稻茬。 除草盖膜畦面土壤整碎、整平后,每亩用 50乙草胺乳剂 5080 毫升,兑水 60公斤喷雾进行土壤封闭,防除杂草。 喷药后 1小时开始覆膜。 盖膜方法:先用平锹或锄头在畦面两侧铲(拉)一侧沟,将地膜两头用土压实固定
2、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植保鉴定结果, 核病发病率和病指各为 现为低抗病毒病,低感一低抗菌核病。 品种特性株高 200 厘米,单株有效分枝 912 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 4215 个,每果 152粒,千粒重 ,平均主序不实果率 559。 平均生育期 207 天。 栽培要点播种期:川西平原 9 月 18 日22 日,最迟控制在 9 月 25 日以内,直播顺延57 天,苗龄 2530 天;亩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