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
1、抗一号小麦良种是华农华林(北京)国际农业发展研究中心最新研育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加拿大优质小麦和鲁麦 168 作父母本有性杂交选育面成),其品种特性;l、长势较高,一般在 8085 厘米,杆粗壮,极强硬,麦熟净黄秆宜留麦杆草。 2、用种量特少,一般用种早期 4 千克,中期最多不超过 5 千克(特殊不同条件地块晚期可增加到 6 千克)。 3、分蘖成穗力特强,成穗率特高(分蘖率平均 46,高达
1、象一号” “金象一号”由甘肃金象公司利用自己培育的玉米自交系“金象 4C”和“金象55”杂交选育而成,于 2003 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生育期春播 150 天,夏播 105,属中晚熟品种,幼苗顶上能力强,出苗整齐,生长势强。 株型紧凑,植株清秀,叶片中宽、深绿,株高 305 厘米,穗位 1429 厘米,茎粗 398 厘米,穗长 224 厘米,穗圆筒形,籽粒马齿形
1、 号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1 选育过程1996 年原阳县农科所用山东省农科院的水稻品种鲁香粳 1 号为母本,本地优质米当家品种新稻 68父本杂交,现出很强的杂种优势,分蘖力强,茎秆粗壮,穗大粒多,株高超过双亲。 在 的选择中,以产量和米质作为重点,辅之以其它优良性状;谱号为 1999158)的株行生长整齐一致,茎秆粗壮,穗大粒多,植株稍高,分蘖中等,其主要性状超过双亲,米质较优,熟期适中。 于
1、 号 粤白糯 1 号由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1998 年育成,2003 年 3 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04 年参加国家东南区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平均产量 67 平方米,居 21 个参试种第 4 位。 2003 年以来该品种在广东、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西、海南、四川、云南等省区开始试种,面积不断扩大,至 2004 年种植面积达 1 万公顷,表现出高产、优质、抗逆
1、 号 海花 6 号是海阳市种子站继海花 1 号选育推广普及后,又经过多年努力,杂交选育的一个高产、优质新品种,其公安厅出优点是产量及品质都高于海花 1 号,籽仁符合出口标准。 选育过程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我们选育了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海花 1 号后、推广普及到全国 20 个省市自治区,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到 80 年代末,由于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海花 1 号因籽仁有裂纹、油斑
7 号中国农科院甘薯所培育的高产、优质、早熟小麦新品种“徐麦 27 号”,2003年通过了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该品种经三年江苏省淮北片区试和省新品种展示,表现突出,产量稳定。 在2003 年江苏省淮北片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 3728 千克,比“陕 229增产33;在省新品种展示中,平均亩产 532 千克,比“淮麦 18”增产 81。 该品种为半冬性偏春多穗型早熟品种。 幼苗半匍伏
9 号 花育 19 号的审定编号:国审油 2002018,是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育成的早熟出口大花生新品种。 2002 年 4 月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品质性状该品种属普通型大花生品种,荚果普通型,籽仁椭圆形,内种皮金黄色,符合普通型传统出口大花生标准。 2002 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测试,脂肪含量 蛋白质含量 油酸/比对照鲁花 9 号高。
1、质、多抗玉米杂交种沈玉 23 号的选育及应用 1 品种来源及选育沈玉 23(原代号沈试 4011)组配于 2001 年,其亲本自交系为沈 501 和沈137,均为我院自选系。 其中沈 501 是丹 340 与美国孟山都一个试验杂交种杂交后经 8 代自交选育而成;沈 137 选自美国杂交种 6组合 2002 年参加院内产量比较试验,2003 年参加辽宁省中晚熟组预备试验,20042005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质、多抗油菜新品种 华 双 3 号品种来源华双 3 号系华中农业大学油菜遗传育种研究室,以中油 821、华油低芥 821、华油 3 号和澳大利亚双低品种 亲本,采用聚合杂交、回交和小孢子培养二倍化技术选育而成双低(低芥酸、低硫甙)、优质、高产、998 年通过湖北省审定,1999 年纳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2000 年被授予“国家重点新产品”。 2003 年
江西省上饶师院生命科学系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赣晚籼 36 号选育与示范”于日前通过了江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 来自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厅、江西农业大学、上饶市农业局等部门的农业专家在详细审阅相关技术资料后认为,该项目在选育一级籼稻优质品种方面,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赣晚籼 36 号”株型适中、茎秆较粗壮,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结实率较高,后期落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