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
1、于忻定和晋中盆地的脊梁地带,地域广阔,地形地貌多样,山区、坡地分布广泛,气候条件适宜,20 世纪 80 年代国家投资建设的玉米原种场为当时全国十大制种基地之一,制种面积达 667 万 产优质玉米杂交种 2 万 t,制种收益占农业总收入的 35。 玉米螟俗名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害虫,在我国以亚洲玉米螟为优势种,全国除青藏高原玉米区尚未见报道外,其余各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1、米螟在旅顺口区以亚洲玉米螟为优势种,是一种具有巨大为害潜力的世界性大害虫,也是旅顺口区玉米生产的第一大害虫,如不防治,一般年份将减产玉米 10%左右,大发生年份损失 30%以上。 年发生两代。 一代卵期在 6 月中下旬,幼虫盛发期在 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高龄幼虫盛发期在 7 月中下旬,主要为害心叶。 二代卵期在 8 月上中旬,幼虫大多潜藏在花丝丛中为害,部分在叶腋中取食花粉。 45
?赤眼蜂防治: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安全、无毒、无污染、无公害,使用方法简单,防治效果好。 防治时间:在田间一代卵始盛期(成虫羽化率达 15)和盛期(一般距第一次放蜂 7 天左右)各放蜂一次。 放蜂方法:每亩放 2 次蜂,第一次放 7000 头,第二次放 8000 头,每亩放 3 点,在点上选择健壮玉米植株,在中部的一个叶面上,沿主脉撕成两半,取其中一半放上蜂卡,沿茎秆方向轻轻卷成筒状,然后用线订牢。
米螟主要危害玉米、高粱、棉花、大麻、辣椒、豇豆等作物,以老熟幼虫在玉米、高粱等寄主作物的秸秆、穗轴及根茬中越冬。 秸秆中的虫量通常占越冬虫量的 75左右。 根据其越冬规律,在冬季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防治,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处理秸秆冬季或早春,通过利用玉米、高粱等寄主作物的茎秆作燃料、饲料、肥料等途径全部予以处理,可以大大减少越冬虫源。 在有条件地方,采用机械灭茬还田
1、食玉米仆为一种经济作物,可在乳熟期以鲜果穗供应市场或冷冻及加工成罐头后销售,鲜食玉米无论是营养还是口感,都优于普通玉米。 在批量的商业化生产和销售过程中,鲜食玉米应该特指甜玉米和糯玉米,而并非指普通玉米的幼嫩阶段。 因鲜食玉米植株、果穗和籽粒中的含糖量高于普通玉米,易遭害虫侵害,其中玉米螟是鲜食玉米生产最重要的害虫。 玉米螟很容易侵害甜、糯玉米,特别是夏、秋两季种植的,虫害严重
2、毛。 背部中央有 1 条暗红色背线。 蛹纺锤形,长约 15米,红褐色。 (3)发生危害规律 1 年发生 3 代,世代重叠。 以老熟幼虫在薏苡茎杆、根茬中越冬。 翌年 5 月化蛹,5 月下旬,6 月上旬羽化,6 月中、下旬出现第一代幼虫。 成虫白天躲藏在作物及杂草间,有趋光性。 晚上活动,夜间交尾,交尾后 12天产卵,夜间 910 点为产卵盛期,卵多产在叶背,卵期 45 天。
1、年来,华南沿海地区甜玉米生产迅速发展,经济效益显著。 但玉米螟危害严重,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多点调查,受害株率平均达到 15%34%,尤其是在授粉灌浆期大量玉米螟幼虫集中在果穗顶端危害,严重影响青苞质量和产量。 华南地区亚洲玉米螟 1 年发生 46 代,仅采用“心叶末期施用杀虫颗粒剂”的传统防治方法,难以有效控制玉米螟对果穗的危害。 而且甜玉米果穗以鲜食为主,对农药残留量要求十分严格
1、米螟为世界性的蛀食性大害虫,有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两种。 在我国以亚洲玉米螟为优势种,全国除青藏高原玉米区尚未见报道外,其余各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玉米螟食性很杂,国内现已确认的寄主植物约 25 种,主要危害玉米、高粱和谷子,也危害麻类、棉花等。 以幼虫蛀食玉米心叶、茎秆和果穗,是玉米生产的最严重害虫。 玉米螟在发生地区严重危害玉米,特别在玉米杂交制种过程中
1、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注重自身健康,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积极推广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造成的污染和残留,为人民生产更多绿色安全的农产品。 1 放时间:当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 20%时,后推 10 天,为第一次放蜂适期,间隔 5放第二次。 放数量:每亩地释放 头赤眼蜂,第一次释放 头,第二次释放 头。 放点数:每亩设 1 个放蜂点,在释放时要根据风向、风速设置点位,如风大时
前玉米正处于心叶末期(喇叭口期),此期是防治玉米螟的最佳时期。 喇叭口期玉米螟初孵幼虫大多爬入心叶筒内,取食尚未展开的心叶叶肉,而且此期喷药,易使药液进入心叶筒内,防治效果较好。 喇叭口期玉米螟防治方法如下:(1)人工拔除有虫株的雄穗。 玉米螟喜在长势旺盛、叶色浓绿、植株高大的寄株上产卵,因此,同一块田内,浓绿高大的玉米植株虫害较多,而且经初害的心叶展开后有透明斑点。 此时可把有虫株的雄穗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