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
生特点:亚洲玉米螟在河北省一年发生 2,是最后一代的老熟幼虫害在玉米、高梁等寄主植物的秸杆、根茬及玉米失明轴里越冬。 处二等 5 月份化蛹、羽化出蛾,白天隐藏在茂密的麦子和豆地或杂草丛中,夜间飞到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田间主卵,卵主于叶背中脉附近,初孵幼虫取食幼嫩叶肉或未展开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发生第二代,初孵幼虫多潜伏在叶腋叶处,或集中到雌穗顶端花丝基部取伴随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损、霉烂
?赤眼蜂防治: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安全、无毒、无污染、无公害,使用方法简单,防治效果好。 防治时间:在田间一代卵始盛期(成虫羽化率达 15%)和盛期(一般距第一次放蜂 7 天左右)各放蜂一次。 放蜂方法:每亩放 2 次蜂,第一次放 7000 头,第二次放 8000 头,每亩放 3 点,在点上选择健壮玉米植株,在中部的一个叶面上,沿主脉撕成两半,取其中一半放上蜂卡,沿茎秆方向轻轻卷成筒状,然后用线订牢
名玉米钻心虫、蛀茎虫,是为害玉米最主要的害虫,是玉米生产的大敌。 它不仅繁殖快,每年 2,而且为害时间长,无论是春播玉米还是夏播玉米均会遭受为害。 因此,防治玉米螟是提高玉来单产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 那么,怎样防治玉米螟呢。 确定防治期防治玉米螟的最佳时期为心叶末期,也就是喇叭口期,这是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时期。 因为玉米到了心叶末期,玉米螟全部集中在叶丛中进行为害,为用药消灭提供了有利条件
1、、农业防治处理秸秆,消灭越冬虫源。 收获后将有虫的玉米秸秆用作燃料或铡碎沤肥。 用作工业原料的秸秆、穗轴当年用不完的,要封垛存放,隔年使用。 设置诱集田。 利用雌蛾喜好高大植株产卵的特点,春播时在正常播期前 1 个月种植小面积早播玉米作诱集带,诱集成虫产卵,使用高效农药一举歼灭。 结合田间管理清除虫源。 如利用间苗、定苗及果菜类的整枝打杈清除有虫卵或幼虫的植株,集中销毁。
1)危害状况初孵幼虫群聚食心叶、嫩叶;稍大即蛀茎蛀果。 (2)形态特征成虫翅展 2535 毫米,黄褐色,雌蛾体粗壮,前翅鲜黄。 雄蛾瘦小,翅色较雌蛾略深,头、胸、前翅黄褐色,胸部背面浅黄褐色,前翅内横线暗褐色波纹状,内侧黄褐色,基部褐色,后翅浅褐色。 (3)防治方法收获后及时处理过冬寄主的秸秆,一定在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前处理完毕。 在玉米螟产卵始期至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 23 次,每亩放 1 万2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双城市对 40 万亩玉米田进行安装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小“蜂卡”,蜂卡里的赤眼蜂将对目前较严重的玉米螟生物灾害进行有效的抑制,并能挽回玉米损失 4800 万斤,增收 1920 万元。 据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一种生物防治技术,具有安全、无毒、不污染环境,使用方法简单、省工、防治成本低、效果好、经济效益高等优点。
1、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为害逐年加重,严重地块蛀孔、折秆、折穗率达 70%左右,一般使玉米减产 1015%,严重年份减产 20%以上,全省损失粮食 10 亿公斤左右。 以乾安县为例,玉米面积近 10 万公顷,每公顷按最低产量 7500 公斤,如因玉米螟的为害而减产 810%,每公顷就减产 600750 公斤,全县玉米将减产 60007500 万公斤。 因此,搞好玉米螟防治,虫口夺粮,势在必行
1、眼蜂是自然界一类寄生性天敌,在天敌的种类中,它最小,体长只有 米,因为它的复眼是红色,所以叫赤眼蜂。 赤眼蜂在自然界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广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等二十多种,有些种类在自然界控制害虫率达 10%以上。 我们现在应用的防治玉米螟的赤眼蜂是松毛虫赤眼蜂,它是人工释放赤眼蜂寄生玉米螟最高的峰种,一般在玉米螟成虫产卵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