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1、河流域地势平缓,土层深厚,气候适宜,有利于玉米大面积种植。 而玉米缺锌症常受人们的关注,这是因为在沙壤质土上发生的机率较高。 新民市地处辽河中段,有大面积的沙壤质土分布,因此,玉米缺锌症同样是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查明它发生的原因,消除其危害,显得尤为重要。 1 玉米缺锌症状玉米缺锌,出苗后 10d 左右就有叶片失绿现象,即“白芽”病。 36 片叶时更为明显,新生幼叶脉间失绿
1、伏的原因:一、高温、多雨、多风、寡照。 二、种植密度过大,田间植株郁蔽、茎秆徒长。 三、施肥时期不当,拔节期大量追施氮肥,促进了茎秆不必要的旺长。 四、有旺长趋势的田块在苗期未进行蹲苗。 综合来看,玉米发生倒伏的几率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是茎秆旺长与多雨大风天气恰好相遇发生倒伏的几率比较大,其中多雨大风天气是主要诱因。 倒伏后的对策:玉米发生倒伏以后,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玉米田中,苗期常出现“白苗”,这是由缺锌引起的。 一般从 4 叶期开始,新叶基部的叶色变浅呈黄白色。 56 叶期,心叶下 13 叶出现淡黄色和淡绿色相间的条纹,但叶脉仍为绿色,基部出现紫色条纹,经 1015 天,紫色逐渐变成黄白色,叶肉变瘦,呈“白苗”。 严重时全田一片白色。 缺锌的玉米植株矮小,节间短,叶枕重叠,心叶生长迟缓,看上去平顶,严重者白色叶片逐渐干枯,甚至整株死亡。 防治措施增施基肥
2、如果水分供应不足,就会使种子发育不良,形成空壳。 二是授粉不良。 向日葵是异花授粉作物,据试验,用纱网覆盖的花盘空壳比蜜蜂可以接近的花盘多 3 倍,授粉期如遇阴雨天,空壳率会大大增加。 二、解决(减少)空壳的办法:日葵在现蕾到开花期,是需水最多时期,此期缺水,空壳率明显增加,因此发现植株缺水,立即浇水,保证及时供应。 试验,每生产 50 公斤向日葵籽实,需纯氮 斤,纯磷 斤,纯钾 34 公斤
2、矮小,生长不良,类似干旱缺肥状。 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 拔节期病株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 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状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并且在茎基部叶鞘内侧形成“黑膏药”状的黑色菌丝层。 该病有自动消亡的趋势,即病害几年之后会自动减轻。 2、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也称斑点病、黑点病等。
2、拌种或用种子重量 甲霜灵锰锌拌种。 作可造成病菌的大量积累,增加了病原基数;多年连作造成土壤营养元素的缺乏,抗性减弱,从而病害较重。 与禾本科作物经 5 年以上的轮作,水旱轮作,深秋翻,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也可在播种前用多菌灵、敌克松等杀菌剂喷洒种植沟或将药土施人播种穴,进行土壤消毒。 壤粘重,雨后易板结地发病重,土壤瘠薄不利向日葵生长,抗性较差。 选择灌排方便、土地平整、有机质含量
2、缓,严重时全株枯死;成株期发生大豆孢囊线虫危害,植株矮化,叶片由下向上变黄,花期延迟,结荚但子粒不饱满且色泽较暗。 拔出病株,可见根系不发达,须根多,根瘤很少,根上附有很多的孢囊线虫(形状为细小的黄色颗粒状)。 防治措施:(一)增施有机肥。 通过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大豆健壮生长。 (二)适时灌水,增加土壤湿度。 土壤干旱利于大豆孢囊线虫的危害。 (三)对发病的田块及时用 40%的氧化乐果
、漂秧原因水稻在抛秧过程中发生漂秧现象的主要原因:整地质量不佳,田面不平整,或地硬、无泥浆,致使抛秧后小苗倒伏。 抛秧时田面水层较深,秧苗不能落入泥中,无水层时就倒于田面。 育苗时播种不足或根量少,不能形成结实的营养秧,秧苗拔出秧块即散,致使秧苗难以立于田面。 耙地后,未能适时抛秧,悬浮泥浆下沉,田面僵硬,错过了抛秧适期。 在 4 级以上大风天抛秧,无论顶风抛还是顺风抛,均会有
1、秧是烂种烂芽和死苗的总称。 烂种和烂芽常发生在水域秧田和直播秧田。 一、烂种谷种在播种后、出苗前腐烂而死亡为烂种。 烂种的原因很多,如谷种储藏不当失去生命力或种子的生活力弱;种子处理时催芽温度过高或催芽过长造成烧芽或断芽;秧田土壤过于松软,播后种子下陷或土壤干硬致使种子闷死;播种后长期灌深水,种子萌发时缺氧闷死;播种后长期气温低腐烂而死。 采用薄膜保温育秧,掌握好催芽的温度,提高秧田整地质量
稻倒伏不仅影响水稻产量,同时还影响稻米的品质,生产中水稻倒伏以后一般减产 1520%,灌浆前倒伏可减产 30%以上。 (一)倒伏的原因1、品种抗倒性差一些品种株型结构不合理,植株偏高,茎秆机械强度差,抗倒性差而造成倒伏。 2、施肥不合理过量施用氮肥,造成植株体内氮素水平高,植物细胞间隙大,木质化程度低,抗倒能力弱。 3、群体过大栽插群体过大,造成通风透光条件差,植株缺乏抗逆锻炼,易造成倒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