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的玉米果穗常出现缺粒、秃尖现象,使产量降低,其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满天星缺粒(俗称瞎苞玉)主要原因是由于雌穗抽丝过晚,花期已过花粉量少,或开花期间遇到高温干燥天气,土壤水分不足,花粉丧失活力,只有少数花丝授粉的原故。 二、秃尖或基部缺粒原因有四个:果穗各部位吐丝早晚有别,中部花丝最先伸出,授粉机会多,籽粒多而排列整齐,基部花丝伸出晚又距苞叶顶端远,顶部小花吐丝最迟,这两个部位因花粉量不足而缺粒
秆俗称枪杆,就是指不结穗或结穗不结子粒的玉米。 玉米空秆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现象,空秆率的多少直接影响玉米产量的高低。 一、影响玉米根系吸收养分及营养的转化,雌穗发育缓慢,抽丝延迟甚至枯萎,雄穗花粉少,花粉成活率低,雌雄不调,花期相遇不好而不能正常结穗,形成空秆。 培密度过大,造成田间通风不良,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减弱,合成有机营养减少,空秆率增加。 用底肥、口肥、追肥的比一次性施肥的空秆率低
1、几年夏天每遇雷雨大风天气,常造成我县部分玉米发生根倒伏,品种涉及有郑单 958、浚单 20、郑单 518、蠡玉 16 等几个品种,经农业局技术人员深入田间调查,分析倒伏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密品种郑单 958、浚单 20 等田间留苗密度应该为每亩 4500株左右,最高密度不宜超过每亩 5500 株,而倒伏田间密度达每亩 60007000株。 一些大穗型品种如蠡玉 16、郑单 518
年来玉米多穗现象频繁发生,造成不同程度损失。 玉米多穗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短光照作物,在异常气候条件下,如雌雄穗分化阶段,拔节前干旱、连续阴雨,光照不足,导致有机营养不足,雌穗花丝吐丝不畅或雄穗不能正常开花散粉,影响授粉授精,导致第一果穗不能正常成穗,多余的营养将供给下一个果穗,如果第二个果穗仍然不能正常授粉,营养又将继续供给下一个。 如此这样,即使后期果穗发育正常,田间已无花粉可授
常出现倒伏现象,造成不同幅度的减产,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品种抗倒性差;二是种植密度不合理。 密度过大或稀密不匀,田间通风透光差;三是苗期供水过多,生长过旺;四是拔节期施氮肥过多,穗下节间生长过快;五是抽雄期玉米螟危害严重,茎杆虫蛀率高,特别是茎腐病等病虫危害,造成倒伏。 针对这种现象,在实际生产中,应重点掌握以下几点:一是选用抗到性强,根系发达,穗位低的品种;二是合理密植。 根据品种特性
米倒伏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严重的会绝产。 因遇风雨造成的轻度倒伏,有些能够恢复,减产幅度不大。 如果倒伏较重不能自然恢复时,将影响植物光合造成大幅度减产;玉米螟蛀空茎秆,易造成茎秆倒折;茎腐病也可造成茎秆倒折。 极端缺钾的玉米秆脆,苗期施氮肥过多,根系分支少、入土浅,这些都可以使植株的支持力降低,而发生倒伏。 防治措施:(1)选择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一般情况下,这类品种株高和穗位较低
玉米田中,苗期常出现“白苗”,这是由缺锌引起的。 一般从 4 叶期开始,新叶基部的叶色变浅呈黄白色。 56 叶期,心叶下 13 叶出现淡黄色和淡绿色相间的条纹,但叶脉仍为绿色,基部出现紫色条纹,经 1015 天,紫色逐渐变成黄白色,叶肉变瘦,呈“白苗”。 严重时全田一片白色。 缺锌的玉米植株矮小,节间短,叶枕重叠,心叶生长迟缓,看上去平顶,严重者白色叶片逐渐干枯,甚至整株死亡。 增施基肥
2、,没有不分蘖现象;播深 57 厘米时,分蘖晚,分蘖小,且出现缺位现象;播深 10 厘米以上时,地中茎为 2 节,节眼处有少许初生根,基本没有分蘖。 这类麦苗植株矮小,叶片窄且长,次生根不发达。 对策:及时中耕松土,用小锄侧划,将小麦茎部土壤扒开,露出分蘖节,以加速分蘖萌发。 密度过大小麦播种密度过大,每亩基本苗数过多,封行过早,通风透光不良,养分消耗过多,分蘖少或不分蘖。 对策:及时蔬苗
2、75%的百菌清 600倍液喷施。 二、大豆孢囊线虫引起死苗大豆苗期发生大豆孢囊线虫危害,子叶及真叶变黄,发育迟缓,严重时全株枯死;成株期发生大豆孢囊线虫危害,植株矮化,叶片由下向上变黄,花期延迟,结荚但子粒不饱满且色泽较暗。 拔出病株,可见根系不发达,须根多,根瘤很少,根上附有很多的孢囊线虫(形状为细小的黄色颗粒状)。 防治措施:(一)增施有机肥。 通过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大豆健壮生长。
方早春育秧期间,常常发生因低温阴雨发生烂秧。 烂秧不仅损失稻种,还引起缺秧,贻误农时,严重影响早造生产。 烂秧与育秧期间长期低温阴雨有关,低温阴雨时间长,烂秧就严重;反之则轻。 烂秧分烂种、烂芽和死苗三种类型,现将其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分别介绍如下:一、烂种烂种是种子未发芽,插入秧田后就发生腐烂的一种烂秧形式。 造成烂秧的原因除种子已丧失生活力外,往往是由于秧田太烂或太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