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
的核式结构 米 原子核的组成 1919年,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核,得到了质子,进而猜想原子核内存在不带电的中子,这一猜想在十年后被他的学生查德威克用实验证实,并得到公认. 质子 中子 核子 质子数 电荷数 • 核子 —— 质子和中子的统称。 • 质子数 —— 原子核中的质子个数,叫做原子核的质子数, 用 Z表示。 • 电荷数 —— 原子核所带的电荷等于核内质子所带电荷的总和
8 18 32 2 12 2 22 2 32 2 42 …2n 2 各个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是 : 2n2个 规律 : 表 51 部分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 核电 荷数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K L M N 1 氢 H 1 2 氦 He 2 3 锂 Li 2 1 4 铍 Be 2 2 5 硼 B 2 3 6 碳 C 2 4 7 氮 N 2 5 8 氧 O
3O+。 ③ 阴离子: N3 -、 O2 -、 F-、 OH-、 NH-2。 (3 ) 常见 1 8 e-的简单离子: S2 -、 Cl-、 K+、 Ca2 +。 根据下列叙述,写出元素名称并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例 1 信息 元素名称 原子结构 示意图 A 元素原子核外 M 层电子数是 L 层电子数的一半 B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 倍 C 元素+ 1 价离子 C+的电子层排布与
• 石墨的熔沸点为什很高。 石墨为层状结构,各层之间是范德华力结合,容易滑动,所以石墨很软,硬度小。 石墨各层均为平面网状结构,碳原子之间存在很强的共价键,故熔沸点很高。 所以,石墨称为混合型晶体。 原 子 晶 体 定义: 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的空 间网状结构的晶体。 如:金刚石是以碳碳单键结合而成的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 键角: 109176。 28′ 键长 : 1010m 性质:
原子种类 原子质量 (kg) 氢 *1027 氧 *1026 碳 *1026 铁 *1026 说明 :由于原子的质量数值太小 ,书写使用不方便 ,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 1/12为标准 ,其他与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 注意点 : 1 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是一个比值 2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 1 相对原子质量 = 该原子的实际质量 标准碳原子质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层依据:电子运动的 ______不同 、 电子运动的主要区域离核的 ______不同。 K L M N O P Q 能量 远近 ( 2) 原子轨道 分类: s、 p、 d、 f 分类依据:同一电子层中电子运动的 ______仍有区别 , 电子云的 ______也不相同。 能量 形状 ① 原子轨道形状 —— 决定轨道的类型。 s——
a、 Mg、 Al 原子 最外层电子数 ﹤ 4时,容易失去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 ≧ 4时,容易得到电子 如 : F、 O、 Cl 讨论完成下表: 元素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结构的稳定性 电子的得失 化学性质 金属 非金属 稀有气体 少于 4 易失电子 不稳定 较活泼 多于 4 不稳定 易得电子 较活泼 2或 8 稳定 不易得失 较稳定 三类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能为零的情况下,各定态的电势能均为负值,且其大小总大于同一定态的动能值,所以各定态能量值均为负值,因此,不能根据氢原子的能级公式 得出氢原子各定态能量与 n2成反比的错误结论。 21nEEn 一群氢原子处于量子数为 n的激发态时,可能辐射出的光谱线条数为 22)1(nCnnN 一群氢原子处于量子数为 n的激发态时,可能辐射出的光谱线条数为 22)1(nCnnN 1 2 3 4
= n2 r1 其中, n称为量子数,只能取正整数 E1=- , r1= 10- 10m 注 补充说明 氢原子各定态的能量值,为电子绕核运动的动能 Ek和电势能 Ep的代数和,因为在选无穷远处电势能为零的情况下,各定态的电势能均为负值,且其大小总大于同一定态的动能值,所以各定态能量值均为负值,因此,不能根据氢原子的能级公式 得出氢原子各定态能量与 n2成反比的错误结论。 一群氢原子处于量子数为
, 不能 被基太氦离子吸收而发生跃迁的是 A. B. C. D. E 0 4E 3 . 4e V 3E 6 . 0e V 2E 13 . 6e V 1E 54 . 4e V B 例题 (苏州市 06届第一次调研)氢原子从 n=4的激发态直接跃迁到 n=2的能级时,发出蓝光.则氢原子从 n=5的激发态直接跃迁到 n=2的能级时,可能发出的是 A.红光 B紫光 C. X射线 D. γ射线 B 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