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
C 3f D 6p 下列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正确的是 A F 1s22s22p7 B Na+ 1s22s22p6 C Fe D Al3+ 1s22s22p63s2 下列核外电子排布属于基态的是 A C 1s22s12p3 B C 1s22s22p2 C Fe 1s22s22p63s23p63d64s2 D Mg 1s22s22p63s13p1 下列原子结构与洪特规则有关的是 A
在 ns轨道上,价电子的构型是 ns1或 ns2,位于周期表的 左 侧,包括 ⅠA 和 ⅡA 族,它们都是 活泼金属 ,容易 失去 电子形成 +1 或 +2价离子。 s区元素 s区和 p区的共同特点是: 最后 1个电子都排布在 最外层 , 最外层电子的总数 等于该元素的 族序 数。 s区和 p区就是按族划分的周期表中的 主 族 0族。 最后 1个电子填充在 np轨道上,价层电子构型是
Mg +8 O +12 +8 Mg2+ O2 结论: 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小于 8个时,在化学反应中总是得到或失去电子而达到最外层 8电子的稳定结构。 ⒈ 金属单质 Na、 Mg能分别与非金属单质 O Cl2反应生成氧化物和氯化物,请写出这些氧化物和氯化物的化学式。 元素 化合价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 失去(或得到)电子的数目 Na +1 1 1 Mg +2 2 2 O 2 6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③ 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 8个电子( K层为最外层是 2个) ; 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 18个电子 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 32个电子 ; ② 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 2n2电子。 ① 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 即由 能量 低 高 经验:电子排满 K层,排 层, 排满 L 层排 层 L M +1 H +8 O +12 Mg H、 O、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每个电子层最多排 2n2个电子 2)最外层 8个电子,次 外层 18个电子,倒第三层 32 3)先占内层,后占外层 要求: 主族元素和第四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会写 方法: 记住每周期稀有气体的结构示意图 IA IIA外延; IIIA~IIVA内推 二、元素周期律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最外层电子数:从 1→ 8 的周期性变化(第一周期例外)
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 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 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C、说明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D、说明原子的电子只能在某些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 答案: C 当 α粒子被重核散射时,如图所示的运动轨迹哪些是不可能存在的 答案: BC 《 氢原子光谱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 1)了解光谱的定义和分类; • ( 2)了解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结构模型的发展史 揭开原子核内部结构的一种科学方法: 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打碎核的方法进行研究。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的电性 二、原子结构 原子种类 核电荷数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数 氢原子 1 1 0 1 氦原子 2 2 2 2 碳原子 6 6 8 6 氮原子 7 7 7 7 铝原子 13 13 14 13 硫原子 16 16 17 16 氯原子 17
有关夸克的结构和性质仍有探索和研究中 …… 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制作 近代科学原子论( 1803年) 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 —— 原子构成。 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 ( , 1766~1844) “化学的新时代是从原子论开始的” ——恩格斯 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1897年 ) 电子是种带负电、有一定质量的微粒
质量数 —— 核电荷数 —— (核内质子数) a b + d X c+ 各代表什么。 d a 、 b 、 c 、 a—— 代表质量数; b—— 代表核电荷数; c—— 代表离子的价态; d—— 代表化合价 1. 氧原子的质量数为 16,质子数为 8,那么它的中子数是多少。 ( 8 ) 2. 钠原子的质量数为 23,中子数为 12,那么它的质子数是多少。 核外电子数是多少。 ( 11, 11 )
Mg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① 能量最低 原理 :先排 K层,排满 K层后再排 L层 . ② 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 2n2个电子。 ③ 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 8个电子( 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 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 18个电子( 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 2个 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 32个电子 注意:多条规律必须同时兼顾。 为了 形象地 表示原子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