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
转 ,然而的极少数的粒子会反弹回去 . 卢瑟福说 :“好象你用一炮弹去轰击一张薄纸 ,而炮弹返回把你打中 .”他对这一实验结果的解释是 : α 粒子可能被质量很大但体积很小的核碰撞回来 ,原子核带正电荷 ,位于原子的中心 . 有的 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极小部分 α粒子的方向发生偏转 大多数 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依然沿直线前进 α粒子散
Mg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① 能量最低 原理 :先排 K层,排满 K层后再排 L层 . ② 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 2n2个电子。 ③ 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 8个电子( 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 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 18个电子( 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 2个 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 32个电子 注意:多条规律必须同时兼顾。 为了 形象地 表示原子的结构
g 1031 1027 1027 相对质量 ① 1/1836 粒子符号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质量数( A) X表示为 Al 14 27 Ar 18 22 Cl Cl H H Ar Al 填写下表 : 13 40 17 18 35 1 0 1 用 A Z X表示 质子数 中子数 质量数 1 1 1 1
马斯登 )在曼彻斯特大学做了著名实验 :用 α 粒子去轰击金箔 ,大多数粒子都直接穿过金箔 ,少数只产生很小的偏转 ,然而的极少数的粒子会反弹回去 . 卢瑟福说 :“好象你用一炮弹去轰击一张薄纸 ,而炮弹返回把你打中 .”他对这一实验结果的解释是 : α 粒子可能被质量很大但体积很小的核碰撞回来 ,原子核带正电荷 ,位于原子的中心 . 卢瑟福模型 电子绕原子核运行。 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 分层
碳( C) C 12 、 C13 、 C14 C12 — 原子量的标准 C14 — 考古学中测定年代 氧( O) O 16 、 O17 、 O18 铀( U) U234 、 U235 、 U238 U235 — 制造原子弹和核反应堆的燃料 示踪 有些同位素具有放射性,叫做放射性同位素.用质子、中子、 α 粒子轰击原子核,可以用人工方法得到放射性同位素.例如用 α 粒子轰击铝原子核
除 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的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下 页 上 页 首 页 返 回 10 2020/12/13 练 习 以下能级符号不正确的是: A 5s B 4d C 3f D 6p 下列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正确的是 A F 1s22s22p7 B Na+ 1s22s22p6 C Fe D Al3+ 1s22s22p63s2 下列核外电子排布属于基态的是 A C
的内容, 既 有 利于掌握知识,更 有 利于培养能力。 通过 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力求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从而 更好地为以后 教 学工作 服务。 课题关键问题及难点: 课题关键问题: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方法 问题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的关系 课题 难点: 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分层排布、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元素周期律 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相互制约关系 5
ns 1~2 np 1~6 副族 (n- 1)d 1~10 ns 1~2 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元素周期律是指: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周期系与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 7个横行,称为 7个周期。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而又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系列元素称为一个周期。 在周期表中有 18 个纵行。 除 10这 3个纵行(称为第 Ⅷ 族外),其余
与酸反应情况 单质与水反应情况 Al Mg Na 钠与冷水剧烈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 镁与冷水不反应,加热后反应 镁与盐酸反应迅速,并放出气泡 反应缓慢 强碱 中强碱 两性氢氧化物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的强弱 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小组展示实验现象 失电子能力 NaMg 失电子能力 MgAl 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的强弱,可以采用下列方法间接判断: 元素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一般说来
1,177。 2;… 0,177。 l,177。 2…177。 l 每层轨道 1 4 9 n2 符号 1s 2s, 2px 2py, 2pz 3s, 3px 3py 3pz, 3 xyd 3yzd 3xzd 32zd322 yxd 运动状态 量子数 n 1 2 3 n l 0 0, 1 0, 1, 2 0, 1, 2…, (n1) m 0 0。 0,177。 1 0; 0,177。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