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
3、义史料一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 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史料二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 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凯撒( 泛指皇帝) 的归凯撒。 宗教改革时
3、国于 1689 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维护了领土主权。 (2)评价: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知识点 2东西方先哲1孔子(1)政治思想“仁”的思想: “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其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但它是一种有等差的爱;主张统治者要施仁政;认为要实现“仁” ,就要遵守“忠恕”之道。 “礼”的思想: “礼”是指周礼,主张“克己复礼” ;为维护“礼”
3、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 c内容:确立了我国的 政治制度 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d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e意义:加强了 人民民主专政 ,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4、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史料一鸦片战争后,大批丝、茶从上海、广州和福州等通商口岸运出,18421846 年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 5 倍。 1846 1856 年,茶的出口再增长 55%,丝的出口又增 3 倍多。 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为适应外资的需求,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
3、主旨中国古代的科技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文学辉煌灿烂;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绚丽多姿新中国成立以后,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吸取和总结第 29 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考点 1|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1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发明 发明过程 传播造纸术 发明:西汉时已发明植物纤维纸改进: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
3、)大众传媒的作用: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4礼仪(1)礼节: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2)婚姻婚姻风俗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 (3)丧葬: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简洁的丧葬礼仪传入中国。 (4)影响反映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
4、了北宋“二程”的思想,提出了天理论。 由得出“理是万物的本原” , “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 ;由得出“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 史料二指出了理学的积极作用。 由可知,从关注生活和道德追求两个角度归纳理学的积极作用。 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 【提示】“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 (2)根据史料二
3、;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其核心,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平均地权”不等于“平分土地”“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 其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3历史地位(1)三民主义学说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核心
3、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第 10 讲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考点 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背景(1)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2)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3)美国将苏联视为其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苏联也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 (4)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2
3、业: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春秋战国: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农具改革: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灌溉工具: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