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
文准备集体展示。 【(一)音 读。 读课文,用智慧的眼光发现自己易读错、易写错的字音、字形,小组交流时补充。 字音:略 字形:〖百废具兴(俱) 横无际涯(崖) 朝晖夕阴(辉) 忧谗畏讥(馋饥) 静影沉璧(壁) 宠辱偕忘(庞)〗 (二)译读。 再读文章,结合注释,翻译句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交流时订正。 1. 用红色笔在文中画出自己翻译时有困难的词句。 2. 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越 明年, 政通人和 ,百废 具 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 予作文以记之。 古时指官吏降职或远调 到了 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同“俱”,全,皆 同“嘱”,嘱咐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乐 ” 乎。 噫。 微 斯人,吾谁与归。 探求 为 …… 忧虑 或许 没有 因为 位居 朝廷 做官 归依 29 难句翻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30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在高高的朝堂上就为百姓忧虑。 •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处在遥远的江湖上就替君主担忧。 • 不在朝廷做官就替君主担忧。 31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 谪 守 巴陵郡。 越 明年, 政通人和 ,百废 具 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 予作文以记之。 古时指官吏降职或远调 到了 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同“俱”,全,皆 同“嘱”,嘱咐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
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 然则 ” 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 写 “ 迁客骚人 ” 的 “ 览物之情 ”。 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 “ 迁客骚人 ” 的 “ 览物之情 ” ,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阅读第三节思考: 这一节描写景物的句子有哪些。 写的 是什么时候的景物。 有何特点。 面对此景, “ 迁客骚人 ”
“ 进 ” 指 “ 居庙堂之高 ” ,在朝廷上做官; “ 退 ” 指 “ 处江湖之远 ” ,不在朝廷上做官。 “ 微斯人 ” 的 “ 斯人 ” 指什么人。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怎样理解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 “ 与民同乐 ” 的思想。 孟子之: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 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l 来源于民本思想。 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 精神
——用来 其 其必曰 ——代词;他,他们 其喜洋洋者矣 ——语气词 必先苦其心志 ——代词;他的 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大 观 连月不 开 而 或 长烟一空 予 尝求 庙堂 前人之述 备矣 雄伟壮观 观看 放晴 与“关”相对 有时候 或者 曾经 品尝 祭祀的地方 朝廷 完备 准备 古义 今义 微 斯人 吾谁与归 没有 细微 归附,一道 回家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 (zh233。 )守巴陵郡。
,但很多时候却包办代 替。 但却很少主动思考本节课要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使得自己方法不清晰。 其次是在教学时过于重视局部片段的分析,过细地将文章分解得支离 破碎,忽视了引导学生从整体领悟作品 ,而且在分析中教师的分析主导了学生的思维,拿不出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自主阅读和讨论。 而限时的讨论往往代替了学生个 人独立的思考,教师过于急躁的的心理造成急于求成,导致包办代替
)这样,那么 …… 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诗人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shāng)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 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 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