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稻
1、田杂交水稻杂交一代种子常见的杂株有异品种,变异株,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大青棵,小青棵等几大类型,这是由于制种过程中的生物学混杂和机械混杂所致。 根据大面积调查表明,混杂株以异品种,不育系,保持系,大青棵、小青棵为主,现将分期除杂具体操作技术介绍如下:小青棵:籼型杂交,在扬花期易识别剔除。 表现属分蘖弱株,具有叶色淡,叶片披长,叶鞘薄淡等明显特点。 大青棵:属籼粳交
1、造杂交稻后期,即进入齐穗期时,每亩有效穗数和每穗的颖花数已基本定型,但是还要通过抽穗、扬花、授粉、灌浆才能形成新的种粒,这是决定结实率高低、千粒重大小的关键时期。 在管理上,重点是抓好供给足够的水分,通过根外追肥,及时补充养分,养根保叶,防止茎叶早衰,促使谷粒多、粒饱。 1、活水养根,防止断水过早。 杂交水稻齐穗后,根系伸长达到最长,植株不再增高,然而稻体内物质的合成、转化
1、季前期高温多湿,后期低温干燥,杂交水稻若施肥不当,则发病严重,空秕粒增加造成减产。 为夺取晚季杂交水稻高产,其施肥技术如下:晚季杂交水稻前期靠分蘖够苗,后期靠大穗粒重才能达到高产,所以施肥应采取“前后重,中间控”的原则,达到插后“30 日乌,40 日淡绿,50 日同青”的禾苗长相。 乌是指叶色深绿,这是叶绿素含量高,叶、蘖迅速生长的表现;淡绿是茎叶纤维组织发达的表现;青是茎叶增重的表现。
2、0 年 7月,袁隆平在稻田里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特异稻株(这种异型植株通常会被农民当作杂草拔除)。 经过一年的研究,袁隆平惊奇地发现,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 这一发现让权威的水稻“白花授粉”、不具备杂交优势的理论受到质疑。 从此,他开始进行杂交稻试验。 后来,这株天然杂交稻竟结出了少许谷粒,只是稻秆疯长。 村民开玩笑说:“袁老师,您这是高产稻草,可惜人不吃草”。 袁隆平却认为试验取得进展
优 721”达国内先进水平 丰产性能高、田间抗病力强、适应性较广近日,记者从广东省汕头市农业局主持的杂交稻“特优 721”推广成果鉴定会上获悉,汕头市农科所育成的高产型杂交稻新组合“特优 721”经专家们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推广效益显著,大大促进了粮农的增收。 据了解,“特优 721”是汕头农科所于 1997 年用“龙特浦 A”与新育成的恢复系“配育成的籼型杂交稻感温组合。 “特优 721”于
2、 号在我州经过 7 年的试验示范,逐年进行观察总结,认为云光14 号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轻感纹枯病和稻曲病。 质云光 14 号米质优,米饭松软,富有强性,并且冷不回生,适口性好。 经理化分析,糙米率 83%,精米率 69%,米质长宽比为 粗蛋白 米粒透明,腹白极少,达到国家 12 级优质米标准。 2 产量表现云光 14 号在我州 1998 年试验种植,折合亩产 对照(汕优 63)增产
优 7954” 浙江农科院作物所选育成功超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协优”,最近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据介绍,这个新组合具有株型适中、茎杆粗壮、穗大粒多、千粒重和结实率高、耐肥抗倒、制种产量高等特点,抗病虫性能好,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白背稻虱和细条病,抗性优于对照品种,褐虱抗性与对照相仿。 在浙江省单季杂交稻区试中,该组合平均亩产公斤,比对照“汕优”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
1、子贮藏的任务是严防混杂,并保持种子良好的播种品质和商品外观品质。 种子从收获到应用于生产,大多要经历贮藏阶段,特别是受市场需求、气候、政策、宣传推广力度等因素影响,种子不能完全销售时,搞好种子贮藏工作时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降低损失显得尤为重要。 种子贮藏是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救灾备荒的重要措施。 本文总结了杂交水稻种子贮藏的特点,提出杂交水稻种子的越夏贮藏技术。 一
1、浙优 1 号”的高产栽培 中浙优 1 号(中浙 A/航恢 570)是中国水稻研究所与浙江省种子公司合作育成的优质超级杂交稻新组合。 2004 年丽水市莲都区农业局引入该品种在丽新乡咸宜村小面积试种获得了高产。 2005 年在咸宜村建立了 500 亩(1 亩=667 平方米,下同)稳粮增效示范方,前作春大豆、春花生,后作种植中浙优 1 号杂交水稻,又取得了良好成效。 现将中浙优 1
1、交稻种的浸种催芽每年都会有个别农户因思想麻痹,不按育秧技术规程操作发生损种、损芽现象,因此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笔者通过多年观察,总结了杂交稻种发生损种损芽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 1 精中毒在浸种吸水时,稻种以无氧呼吸为主,需氧量较少。 一旦进入萌动,就转为以有氧呼吸为主,需氧量迅速增大,如果此时供氧不足,稻种被动地以无氧呼吸为主,造成体内酒精大量积聚,发生酒精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