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景深深吸引了他。 第二节“金柳”: 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古诗中有折柳送人习惯,而送人常在长短亭,杨柳岸边。 如: 《 诗经 •小雅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 ”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 故夕阳中的河畔的金柳,就别具意义了,别离愁情就更浓了。 ①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
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 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 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
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 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 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 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提问: 青荇:但这里的青荇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 荡漾。 • 意象 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 主观情思的 客观物象。 简单地说就是 借物抒情。 • “金柳”改成“柳树”或者是“杨树”,如何。 • “夕阳”相映,给柳树披上金似的。 •。 • ,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 • :离别。 • ( 1)折柳送别。 • ( 2)“柳”的谐音“留”。 • ( 3)西安灞桥,是古代的送别之地。 伤心不过灞桥柳。 • 思考:
美学家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 读着本诗,一种流动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乐美,令你心旌摇摇,美不胜受。 三 活动二: 细品意象 体会情感 1 康桥的美是令人向往的。 诗中选取了一系列特有的意象, 意象就是寄托了作者感情因素的形象。 这首诗选择的意象有哪些。 各寄托了作者什么感情。 请你选择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抓住关键性词语 加以分析。 ( 温馨 提醒:先画出意象,
深情告别 离婚与失恋的影响。 他在伦敦大学读书时,认识了 16岁的林徽因,在当时称为 中国第一才女 ,所以徐志摩去追求她,但他是结过婚的。 追求时当然遇到阻力,林徽因说: 我是少女,你是有妇之夫,你得先离婚。 徐志摩听后觉得很有希望,于是与 1922年赴柏林找张幼仪离婚。 因为浪漫的他认为林徽因是爱、美、自由的化身,虽然张幼仪很好,但是没有浪漫气质。 他说: 我要当中国第一个离婚男人。
技巧,还要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让自己沉 浸在诗歌描绘的意境中,才能真正体会出诗人的感情,才能做到“因境抒情”。 (4)挑战自我: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朗读诗歌。 ,以赏析诗歌第二节为例,学习诗歌的 5 小节,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准备展示。 幻灯: 品读赏析喜欢的词、句,去追寻诗人的感情。 尝试挑战,展开想象和联想,联系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这个环节小组可以尝试挑战也可以不参加)
以选择你喜欢的一处或者一组意象,说说你体会到的诗人的情感。 „„„„„„„„„„ ,我们刚刚的这一番品读,正是运用了阅读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 —— 就是抓住意象、体会情感。 如果同学们在读诗的时候,学会去探寻意象背后的诗人情感,那你便离诗人的心又近了一步。 ,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此次重返母校,虽未见故交,但康桥熟悉的风景依然让他驻足流连的原因。 谁能说,这河畔婀娜多姿的金柳
怎样理解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 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 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箫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 这是多么沉 重的痛苦啊。 (别离的笙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实际上在这里达成了统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离别的笙声更加剧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寂静区别,无声音称为寂,如万籁俱寂,而静则有和谐的意思在里面,还有一种生机。
默图 挥袖别云图 招手别云图 ( 1)寄寓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 2)洒脱、飘逸 ( 3)热爱大自然 徐志摩与康桥 …… 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者教会了我什么。 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 —— 就我个人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难舍难分 招手别云图 2欢喜和眷恋 金柳倒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