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
1、人从 1993 年起进行早稻畦作直点播试验,经几年的试验和探索,已掌握了此项技术,近几年来产量一直保持在每亩(1 亩=667 平方米,下同)500 千克以上。 并由于采取了一些好措施,还收到了省工、省本、病害少、雀害少、节水等效果,提高了经济效益。 现将该项技术总结如下。 用种量 克,经筛种、晒种、消毒、浸种、催芽,至露白后即行播种。 平后开好丰产沟,沟宽 3040 厘米,畦宽 2 米左右。
2、克广增素 802、400 克尿素、200 克磷酸二氢钾对水 50 公斤叶面喷施,可提高秧苗素质。 施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 生产中因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而引起僵苗的现象并不少见。 另外绿肥田和油菜高桩田未配施速效氮肥,有时也引起僵苗。 因此,施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亩用量 1500斤,绿肥每亩用量控制在 1500公斤,油菜秆高桩还田亩用量控制在 500斤,并配施碳铵 30斤。
2、进增加早期分蘖,保证幼穗分化时的有效分蘖数。 只有加强肥水管理,才能达到壮根、壮秆、分蘖适中的效果。 合理施肥,确定基肥与追肥的比例。 从水稻吸收养分累积的趋势看,拔节期以前将吸收总量的 60%以上,从移栽到拔节的时间长短,无论是早、晚稻一般是一个月左右,这段时期水稻营养器官生长、发生分蘖,是水稻高产的基础时期,所以在水稻生长的早期必须提供大量的营养元素。 从土壤养分供应情况看
2、在耙田后要经过半天到一天的沉实才能抛秧。 抛秧时,田面要保持泥皮水。 二、安排适宜的抛植期,提高抛秧质量塑盘育苗的秧苗期短,秧苗弹性小,要切实掌握“迟播早抛”的原则,当秧苗生长到适宜的叶龄时要尽快移抛到大田,但要避免在北风天或雨天抛秧。 适宜的抛植叶龄为 35 片叶。 我省早稻抛秧适宜的抛植期:中南部地区在 3 月底至4 月初,北部地区在 4 月 1520 日。 抛植密度因地力而异
2、深 ,耥平,过案板。 9、施用壮秧剂:每亩用壮秧剂 斤(包装不同)拌干细土 4斤,拌匀后,一半撒施在 10 米长秧床畦面上,另一半撒施在摆好秧盘的孔眼内,可一次性完成床土消毒、调酸和秧苗施肥、化控四项程序。 10、摆盘:在畦中央拉一条直线,秧盘横摆,一排 2 片,靠紧,将盘孔压入泥层后,把另一半壮秧剂撒施在孔眼内,再将沟中肥泥搅糊上至盘孔内,用薄板刮平,露出孔格,以防串根,沉实一下即可播种。
1、稻稻瘟病各地都有发生,特别是发生在稻穗颈节上的穗颈瘟常引起“白穗”,造成早稻减产甚至部分丘块失收。 尤其是优质早稻、冷浸田和稻瘟病“老区”等发病严重。 这是因为早稻生长季节,特别是抽穗前后,正是多雨时期,空气湿度大,有利于稻瘟病发生与危害。 有的农民在防治稻瘟病时,单纯依靠化学农药,而不重视采用农业综合防治措施;有的农民采用化学药剂防治时,虽然多次施药,但由于药剂选择不当和防治关键时期未抓住
1、稻烂秧是水稻秧苗期烂种、烂芽和死苗的总称。 根据天气预报,今年春季雨水偏多,有利于早稻烂秧的发生,如果不加强防治,将会严重影响早稻产量。 一、症状1绵腐型烂芽: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根、芽基部的颖壳破口外产生白色胶状物,渐长出绵毛状菌丝体,后变为土褐或绿褐色,幼芽黄褐枯死。 2立枯型烂芽:根芽基部有水浸状淡褐斑,后长出绵毛状白色菌丝,有的长出白色或淡粉色霉状物,幼芽基部缢缩,易拔断
1、稻从出穗到成熟的过程叫结实期,这一过程约需 3045 天,不同品种、不同季节历期天数不同,小粒品种和早稻一般约 35 天,大粒品种和晚稻需较长时间。 水稻结实期决定稻谷粒重和最终产量。 水稻粒重是由谷粒大小及成熟度构成的,籽粒大小受谷壳大小的约束,成熟度则取决于结实灌浆物质积累状况。 籽粒中物质的积累主要决定于该时期光合产物积累的多少。 如水稻出现早衰或贪青徒长以及受不良气候因素的影响
、间灌深水调温。 在高温、热风条件下灌水,能改善田间小气候。 水源条件方便的地方可采用日灌夜排的方法。 条件差的地方,可在短期内灌深水,切忌长期深灌,以免造成植株缺氧、烂根、早衰。 二、叶面喷水降温。 喷一次水后,田间气温可降低 2以上,相对湿度增加10%20%,结实率提高 右。 通常以盛花期前后喷水为宜,每亩用水量200250 公斤。 三、控制氮肥。 早稻在后期施肥一定要慎重
1、述。 早稻杂交扳田双膜育秧原系吉安农科所高级农艺师徐根源创立的育秧法。 资溪县农业局曾在驻点村高阜试验,其经济效益和优点是:节约用种量。 笔者从农户中了解到,早稻杂交推而不广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用种量偏大,成本高。 而推行扳田双膜育秧技术,一般可节省种子 斤,且“三带”(带泥、带肥、带药不伤根)。 便于催芽和病虫肥水管理。 由于育秧集中几百斤稻种一起催芽,避免了各农户浸催因种子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