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
2、积极性普遍高涨。 繁、制种单位陡然增多,粗繁滥制、假冒伪劣现象时有发生。 蚕种市场出现了种级混乱(名不符实、制种混乱、谁都能制)、种茧混乱(谁都能繁)的现象。 加之蚕种监管力度不够,蚕民质量意识不强,贪图便宜,以劣质蚕种投入生产,造成软化病发生严重。 有养蚕经验的蚕民都知道“稀屎腚留根”的道理。 柞蚕软化病链球菌寄生到蚕消食管以后,重者肠壁溃烂而死,轻者照常结茧、化蛹、出蛾,而且随蛾产卵
2、暖卵出蚕,出蚕时间不好确定,有的天未亮蚕已孵化,尤其是春蚕期外温偏低,不能及时收蚁,蚁蚕在一起相互抓伤,诱发蚕病。 叶迟迟不发,不得不控制保卵的温度来调整收蚁的日期,使得卵期控温时间太长,降低了蚁蚕的生命力,诱发蚕病。 上有叶就不移蚕,造成蚕窜枝跑坡,尤其是赶上干旱高温,致使蚕儿体质下降,极易诱发蚕病。 蚕的蚕粪、尸体携带的病原污染健蚕取食的树叶,造成病害的蔓延;及时摘除病蚕没有作深埋处理的
2、的杂交优势、继代表现,估算遗传力,分析控制饲料效率的基因组成和特点,成为选育高饲料效率柞蚕品种的理论依据。 同时,研究分析饲料效率与龄期经过,造、产卵性能、孵化、茧质及消化等主要性状的关系,得到较理想的间接参考选育指标,并对不同柞蚕品种进行消化管解剖,酶活力测定。 由此,首次证实了高饲料效率品种与一般品种突出的不同点有:,每次取食时间短 15%,取食间隔时间长 20%。 0%。 0%
2、为 1822,相对湿度75%80%,通风良好,防阳光直射茧串,通小风,无不良气味。 室温低于 16关窗,高于 25通风降温。 降温措施地面洒水,窗前搭遮荫棚;茧串少量喷水,高温时茧串平放地面。 捉蛾晾蛾翅膀稍长时,及时捉蛾,先出先抓,雌雄分开。 雄蛾悬放在筐盖下面,70 厘米的蛾筐,每筐放 80100 个,雌蛾晾在绳上,以两蛾不相碰为宜。 交配取当夜交配,雄蛾双翅频频振动,筐内沙沙有声
2、意的诱杀效果。 琶斩)的防治目前,可用甲虫散药粉,装纱布袋,在柞树根际地面,撒布约 15 厘米宽的药环,每墩树用药粉 1525 克,触杀步甲。 药效期 10 天。 最近,辽宁蚕科所正在研制一种新的诱杀步甲药物,防治效果好,而且用药量少,不久,就可投入使用。 蚁粉”是防治蚂蚁的优良粉剂,用喷粉器或纱布袋装药振动布袋撒药,边施药边挖蚁穴,以便提高杀灭效果。 一般靠大树附近的蚕场,蚂蚁易侵入
2、量低由于微粒子病的上升,蚕农放的大茧产量明显降低,产茧量比正常年份减产 30%左右,而且茧质差。 据抽样调查,大茧病毒率在 75%左右。 境条件可间接影响微粒子病的感染和发病。 在气象因子中,温、湿度的影响最大,有热生老虎,潮生锈之说,一般高温、多湿地区发病较重,适温干燥地区发病较轻。 2005 年辽宁省因高温、多雨、多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柞蚕微粒子原虫的存活、增殖和蔓延
2、配后未产卵的母蛾进行严选,把腹部松软,血液浑浊,背部腹环节有渣点,体色不正,鳞毛脱落,水肚拳翅的畸形蛾淘汰,不用其产卵。 交配后产卵的母蛾,春制种必须用显微镜检查微粒子病毒。 检出有微粒子病蛾产的卵,必须烧掉,不得漏检。 病毒率超过 3%不得出售。 当前辽宁省制种点过多、过乱,加之监管不利是柞蚕微粒子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必须重视起来。 (2)推广抗病性强的柞蚕品种及杂交种。
2、行综合治理。 要在径流源头或砂化坡面的上沿,挖筑水平沟埂,控制和分散径流,减轻对砂化坡面的危害。 选用抗旱耐瘠的草灌植物,以豆科植物为主,用等高密植串带的形式,培植高矮搭配的人工植被。 柞树双行串带,行距 距 2米,每亩播种橡实 30公斤左右。 胡枝子为 3行串带,行距 距 穴栽植34 株。 实践证明,以柞树与胡枝子相间配置为治理砂化柞蚕场的优化模式,治理 5年以后,砂化斑的植被覆盖率由
2、秋蚕制种早、放养早,容易出现三化蚕。 总之,春柞蚕过早放养,不适宜辽宁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违背了自然规律,迫使蚕农多投种,是一种广种薄收的养蚕方法,既不利于蚕场建设,又增加了养蚕成本,减少了养蚕收入。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对柞蚕放养技术规程推广不利。 辽宁省的柞蚕生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广大科技人员经多年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一套成功的技术经验。 在此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