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
2、消毒。 备好配合饲料和添加剂,以及必须的药品。 进雏前 3时,笼舍要进行预温。 3、温度温度是育雏成败的首要条件。 即使在夏季育雏,昼夜温差较大,仍然需要加温。 育雏温度第 1 星期为 以后每星期下降 1左右,保温时间为 30雏温度过高,雏鸪远离热源,张口喘气,饮水增加。 育雏温度过低,在热源下堆积,食欲下降,饮水减少,因堆积易引起压死、压伤。 4、湿度雏鸪喜干、怕湿。 1 周龄内
2、侧用榄核形硬网,2)中鸪笼。 单笼笼长 125厘米,高 50厘米,宽 130厘米;铁丝网眼为 060 日龄后,笼的前后改为宽 16号铁丝制成栏栅,方便中鸪伸出头饮水与采食。 (3)种鸪笼。 为自制分层铁笼,一般 3层,每层有粪板。 网底如笼养蛋鸪底部结构,稍向外倾斜,产蛋后,种蛋滑落网底边沿,便于捡蛋。 每层笼一般分为 34 格,每格规格为 40厘米40厘米35 厘米(长宽高),养鸟 4只
2、化器内温度必须稳定在 3738,否则孵化率就会降低。 孵化第 1 天7 天相对湿度为5560,第 8 天18 天相对湿度为 5055,每 19 天24 天相对湿度为 6070,这样有利于雏鹧出壳。 孵化第 3 天后,胚胎需氧量逐渐增加,需打开孵化器进气孔不断补充新鲜空气。 特别在出壳时,更需足够的新鲜空气。 入孵初 20 天,必须每隔 2 小时翻一次蛋,20 天后不再翻蛋。 一般蛋温3233
2、在感染 45 天内出现死亡高峰。 发病雏鹧鸪呈最急性者,无症状迅速死亡,稍缓者表现精神萎靡,羽毛松乱,头翅下垂,嗜热怕冷,聚集扎堆,缩颈颤抖,闭眼昏睡,常常躲于暗处,不愿走动,不思饮食,渴欲增加,排出稀薄黄白色或灰白色糊状恶臭稀痢,有的病雏出现盲眼或肢关节肿胀,有的病雏肛门周围羽毛粘有痢粪,干结后糊堵肛门,凝集成团,肛门发炎疼痛,致使鹧鸪排粪困难,时常发出“吱吱”痛苦尖叫
2、速生长、健康发育的需要。 为此,要在保证室内温度的前提下,搞好通风换气,3 周内可打开天窗换气,此后可选择温暖、无风天气打开前窗换气,绝对禁止冷风直接吹到雏鸪身上。 室内环境消毒和器具卫生对雏鸪成活率的提高影响很大,为此,每天要清洗水槽 2,每次上料前必须将料槽中的余料清理干净,水槽、料槽每 2用高锰酸钾水溶液洗涤 1 次;室内的粪便要及时进行清除,每周应消毒 2 次。
2、亡率达 75。 二、临床症状。 病鹧鸪起初羽毛蓬松无光,翅膀下垂,精神不振,吃食减少,缩颈呆立于光线较暗的墙角,挤堆打垛,地面可见黄褐色或黄色稀便,病情较重的 12 天死亡,病情较轻的 34 天逐渐好转。 三、 周龄左右,且都是在地面散养的发病,网上养的 4 周龄以内的小鹧鸪和笼中饲养的产蛋种鹧鸪不发病。 播快,死亡率高。 从出现临床症状到死亡最长不超过两天,死亡率高达 75。 病情传播迅速
2、精神委靡,绒毛松乱,翅膀下垂,缩头颈,闭眼昏睡,不愿走动,拥挤在一起。 病初食欲减少,而后停食,多数出现软嗉囊腹泻,排白色浆糊状稀粪,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有的因粪便干结封住肛门,引起肛门周围炎症而疼痛,发出尖锐的叫声。 病程一般为 47 天,出壳第 515 天龄发病死亡率最高,死亡率约 30%,3 周龄以上发病死亡则很少,耐过禽只生长不良,成为慢性患者或带菌者。 3
2、足;密度过小浪费设备。 一般饲养密度为:110 日龄 7080 只平方米,610 日龄 30 只平方米。 及时饮水出壳后 24 小时内要饮水,开始饮用 13000 的高锰酸钾水,接着饮土霉素水 5d,再饮恩诺沙星水 5d。 初次饮水,可先抓一只健壮鹧鸪,将喙浸在水中,其它的即跟着学会。 适时开食鹧鸪学会饮水后即可开食,先将饲料用水拌湿后撒在塑料布或厚纸上让其寻食,3 天后改用食槽饲喂。
2、,马上可以繁殖。 这一阶段的种用鹧鸪与商品鹧鸪在饲养管理上有显著差异,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方能保证其种用价值。 1?选种:鹧鸪在 13 周龄育雏工作结束后,要进行人工选种。 选择标准是:站立时要求身体平衡,由肩自然向尾部倾斜,斜度为 45 度;行走时步伐自由,行动灵活,体重适当;眼睛圆大有神,喙短宽,胸宽,背部与胸部平行;胫部硬直无毛,长短适中,胫长 59 厘米,脚趾齐全正常;羽毛整齐
2、防寒保温,1 周龄温度为 3735,以后每周降低 23,中鸪的适宜温度为 2220,成鸪为 2518,饲养密度为:1 周龄 6070 只/平方米,4 周洗澡一次。 1)饲料鹧鸪的常用饲料配合比例为:谷类(玉米等)占60%,豆类占 20%,动物性饲料(鱼粉等)占 5%,青菜类占 5%,矿物质占 3%,砂子占 2%。 (2)饲喂方法雏鸪出壳 1224 小时后开食,料中最好掺入 酵母粉和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