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
【回答】„„ 【相互评价】其他学生根据发言进行适当的补充。 【 陈述 】 在前面两章中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细胞的分子组成和细胞的结构,为了更深入、更全面地学习和认识细胞,我们今天要开始学习新的章节 —— 第三章 细胞的代谢。 【 提问 】 在学习绪论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的最基本特征之一,那什么是细胞的代谢呢。 【齐答】„„(活细胞内所有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和 ) 【 陈述 】
( 微米 ) 较大 ( 10 30 微米 )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无核仁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 有核糖体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和液泡等 细菌、蓝藻 真菌、植物、动物 无,只有一条 DNA,与蛋白质不结合在一起 有, DNA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根本区别: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拟核:无核膜包被,无核仁、无染色体,只有 DNA分子 共性
致 (ATP)生成不足,所以能量供应不足的疾病 其中的一种为线粒体肌病, 主要症状是肌肉无力、肌肉萎缩以及运动不耐受 2 ATP在细胞内的含量及其生成( )。 ,很快 ,很慢 ,很慢 ,很快 练一练 1. ATP转化为 ADP 可表示如下:式中 X代表( ) A、 H2O B、 [H] C、 P D、 Pi D D 草履虫的纤毛运动和变形虫的变形运动,都是肌动蛋白利用ATP提供的能量完成的
作用,如甲基化、脱氨基、还原反应。 4. rRNA的转录后加工 原核生物 有 16S、 23S及 5S三种 rRNA,这三种 rRNA均存在于 30S的rRNA前体中。 转录作用完成后,在 RNaseⅢ 催化下,将 rRNA前体切开产生 16S、 25S及 5S rRNA的中间前体。 进一步在核酸酶的作用下,切去部分间隔序列,产生成熟的 16S、 23S及 5S rRNA,还有成熟的 tRNA。
[ ] 作物的原有性状,其原因是: A、提高了后代的出苗率 B、产生的突变全部是有利的 C、提高了后代的稳定性 D、能提高突变率以供育种选择 答案: [ ] BD 当神舟六号航天飞船搭载着宇航员成功返航时 , 一些特殊的乘客也回到了地球。 他们是一些:生物菌种 、植物组培苗和作物 、 植物 、 花卉种子等。 在太空周游了115小时 32分钟 , 返回地球后 ,
J” 型曲线(指数增长) 产生条件 : 理想状态 —— 食物充足,空间充裕, 环境适宜,没有敌害等; 增长特点 : 种群数量每单位时间以一定的增长率 呈指数增长。 (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 Nt表示 t个单位时间后该种群的数量,增长率为 λ1 .) tt NN 0种群增长的 “ S” 型曲线(逻辑斯谛增长) K/2 产生条件: 存在环境阻力 —— 食物、空间、种内斗争、 种间竞争
他生物制约等有 限条件下。 起始呈加速增长, K/2时增长最快,之后开始减速增长,到达 K值时便停止增长或在 K值上下波动。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K值(环境容纳量) 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鼠是繁殖力很强的有害动物 ,我们考虑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控制鼠的数量。 这些措施实际上是在影响种群增长模型的什么参数 ? 改变生态环境
皮肤 和 黏膜 体液中的 杀菌物质 (如溶菌酶 )、 白细胞、血浆蛋白 特异性免疫系统 阻挡和杀灭病原体,清扫异物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产生 抗体和效应T细胞 ,消灭病原体 (抗原 ) 非特异性 免疫 特异性 免疫 三、免疫的类型和特点 1、类型: 2、 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人人 天生就有 ,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 对多种病原体 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又叫天然免疫或先天性免疫,它具有
掉的甘油二脂、甘油单脂和游离脂肪酸。 从而达到清除衣物上脂质污垢的作用 产生:产生菌是某些 青霉 脂肪 甘油 + 脂肪酸 脂肪酶 方程式: ③ 淀粉酶 应用:可以去除例如来自面条、巧克力、肉汁和婴儿食品中含有淀粉的污垢 作用: 水解直链淀粉中的 1, 4- a-糖苷键,使糊化淀粉迅速分解为可溶解的糊精和低聚糖 淀粉 麦芽糖 淀粉酶 方程式: 三、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① 概念: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② 方法: a 灼烧灭菌 b 干热灭菌 c 高压蒸汽灭菌 微生物的接种工具 (接种环、接种针 )或其他金属用具直接在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 注意适用范围 160- 170℃ ; 1- 2h 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 ( 玻璃器皿 ) 100kPa 121℃ 1530min 通常用于培养基的灭菌 二、实验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