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
化碳 + 水 +能量 (多 ) 葡萄糖 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 脱水法 腌制法 晒制烟熏法 巴氏消毒法 真空包装法 干香菇 果脯 咸鱼 腊肉 牛奶 零食 水果 罐藏法 防止食品腐败的方法 食物保存的原理 脱水法
淀部分由于培养也可镜检。 其他体液标本:胸水、腹水和关节腔积液应收集于含有少量肝素抗凝( 1: 1000)的无菌容器中,标本离心沉淀部分培养。 持续腹透的病人引流液应用不含肝素的无菌容器收集。 脓:无菌注射器抽取,脓液中有颗粒应注意收集。 骨髓: 35ml 抽取标本放入含有少量肝素抗凝( 1: 1000)的无菌容器中。 组织:应放入灭菌生理盐水中,应尽可能自损害中心或边缘取材
生殖细胞只是雌雄核的配合。 例:火丝菌。 不产生生殖器官和生殖细胞 , 营养体直接配合。 ( 菌丝和菌丝 , 单细胞孢子和单细胞孢子 , 单细胞孢子和菌丝 )。 有性生殖 配合结果 藻状菌纲产生接合孢子或卵孢子。 子囊菌纲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担子菌纲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在双核期,子囊菌有钩状体阶段,担子菌有锁状联合。 高级真菌的生殖是多细胞的保护结构,可形成各种子实体,子囊果(子囊壳、闭囊壳
细菌休眠结构 ,抵御不良环境 抵抗力 不强 , 加热 60~70℃短时间即可死亡 强 , 有的可耐100℃ 数小时 有性孢子 :同一菌体或不同菌体上的 2个细胞融合经减数分裂形成 无性孢子 :菌丝上的细胞分化或出芽生成 病原性真菌大多形成无性孢子 分生孢子 叶状孢子 孢子囊孢子 大分生孢子 大小、细胞数和颜色是鉴定的重要依据 小分生孢子 真菌都能产生 芽生孢子 假菌丝 厚膜孢子 关节孢子 二
流行于热带地区 ,感染部位 以下肢及足为最多 ,躯干及上肢较少 ,赤脚的农民或工人常因皮肤擦伤而感染 此病不具传染性 产色霉菌病: 产色霉菌感染发生在 暴露部位 ,称产色霉菌病。 卡氏枝孢霉和裴氏着色芽生菌。 早期损害为 丘疹或结节 ,逐渐 融合成斑块,表面增生呈疣状或菜花状。 病程慢性,病变呈大块疣状增生,可挤出脓液 裴氏产色霉菌 检查:取活体组织或碎片,氢氧化钾的玻片上
部分国家 OTA污染较重 我国也有污染 第二节 真菌毒素的污染 黄曲霉毒素 杂色曲霉素 赭曲霉毒素 A 展青霉素 伏马菌素 玉米赤霉烯酮 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允许限量标准 减低食品中真菌毒素污染的措施 产毒菌种 棒曲霉、扩张曲霉、展青霉、曲青霉,其中扩张曲霉是主要引起苹果霉烂的菌种。 展青霉素主要来源于霉烂苹果或用霉 烂苹果加工的苹果汁。 分析方法 TLC法 HPLC法 毒性
溃疡和坏死 新生隐球菌 (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广泛存于自然界 传染源是鸽子 主要引起肺和脑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 生物学特性 圆形,有肥厚 荚膜 (大,可比菌体大 13倍) 染色:墨汁负染 出芽繁殖,不形成假菌丝( 酵母型 菌落) 培养特性:沙保或血琼脂培养基, 25℃ 和 37℃ 生化特性:分解尿素
9. 器官移植 10. 新生儿 11. 严重疾病 12. 静脉药瘾者 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 1. 皮肤及粘膜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 2. 侵入性的 (全身性 , 散播性 , 血原性 ) 念珠菌病 侵入性念珠菌病 •通常起自念珠菌血症(但只有50%的病例被证实有念珠菌血症) •如果吞噬系统正常,侵入性感染止于此 侵入性念珠菌病 •如果吞噬系统免疫力缺陷,感染播散至多器官引起病灶感染
度 洗 脱 风 干甲 醇 浸 泡甲 醇 粗 提 液硅 胶 浓 缩乙 酸 乙 酯 萃 取甲 醇 /氯 仿 梯 度 洗 脱化合物B化合物F化合物G化合物H化合物E化合物A G P Y 培 养 基 2 0 0 L静 置 培 养 2 8 天 , 纱 布 过 滤化合物C化合物D实验流程 实验结果 分离纯化得到 8个单体化合物 经有机波谱等手段分析鉴定为胆碱硫酸酯( A), 3,4,5三羟基苯甲酸(
合子 :夏孢子囊堆和休眠孢子囊。 检疫措施 : 一、处理方法:划分疫区、封锁疫区、严格检疫 二、防治方法: 1. 建立无病种薯繁育基地,推广经过茎尖脱毒、组织繁殖、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或家庭网箱生产的脱毒微型种薯和常规抗病品种。 2. 种植抗病品种。 是最经济有效且为世界各发病国家普遍采用的较为实用的方法。 3. 合理轮作。 可采取与燕麦、玉米、亚麻、向日葵、油菜及豆灯等作物长期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