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
至数小时,每周治疗 1~ 2 次,共治疗 3~ 6 次。 可加用 经络导平治疗仪等仪器。 注意事项: 治疗时避免电扇、空调直吹;治疗 当日 忌食酸冷、辛辣、油腻等食物。 敷药后,有些患儿会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些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 如果感觉特别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应及时取下药物,用温水冲洗局部。 ( 2)膏方(冬至时开展) 推荐方药:玉屏风散
积或持续至少 3个月,并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 嗽的病因(如肺结核、尘肺、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时,可作出诊断。 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 3个月,但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胸部 X线片、呼吸功能等),亦可作出诊断。 急性发作期: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 “ 咳 ” 、 “ 痰 ” 、 “ 喘 ” 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二、治疗方案
归 12g 川芎 12g 乳香 10g 木香 6g 甘草 6g ( 3) 风 湿热痹:治以清热化湿,宣通经络,方用宣痹汤加减。 防己 15g 杏仁 15g 滑石 15g 连翘 9g 山栀 9g 薏苡仁 15g 半夏 (醋炒) 9g 晚蚕砂 9g 赤小豆皮 9g。 如痛甚者加姜黄、桑枝、海桐皮。 ( 4)肝肾亏虚:治以补益肝肾,通利筋脉,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寄生汤: 独活 6g 防风 6g
脉弦。 6 手法加减: 、肾俞、足三里、夹脊、八 髎 等穴。 ,膀胱经,以振奋阳气,大椎穴为重点。 ,直擦督脉、膀胱经,横擦肾俞、八 髎 透热为度,以温经通络,补肝肾,强筋骨。 ⑤气血亏虚:主症:颈部酸痛,头晕目眩;兼症:面色 晄 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脉象:舌质淡,少苔,脉细弱。 手法加减: 、胃俞、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酸胀为度,每穴约 30 秒。 ,从上往下,反复
2.瘀血阻 隔证:饮食难下,食入即吐,吐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肌肤枯燥,形体消瘦。 尚可见面色暗黑,肌肤枯燥,形体消瘦,大便坚如羊屎,或便血。 舌质紫暗,或舌质红少津,脉细涩。 3.阴虚热结证: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形体消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五心烦热。 舌质干红少津,脉细弦数。 4.气虚阳微证:水饮不下,泛吐多量粘液白沫,形瘦神衰,畏寒肢冷,面浮足肿。 舌质淡紫,苔白滑,脉弱。 3 二
25g、大黄 20g、薄荷 10g、泽兰 20g,打粉后混合,水蜜调敷下腹痛处,一日一次。 或选用具有活血化瘀,消 癥 散结止痛功效的中药封包外敷。 ⑤丹参注射液, 10ml,静脉滴注,一日一次。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治愈:阴道流血停止,腹痛消失;β HCG 测定连续两次阴性;妇科 B超检查妊娠包块缩小 1/2 以上。 有效:阴道流血停止,腹痛消失;β HCG 测定连续两次阴性;妇科
过度松弛或肛门功能不全,要同时进行粘膜紧缩术和肛门括约肌紧缩术。 禁忌证:同前。 操作要点:在腰俞麻醉或局麻后,用细长腰穿针和 10ml 注射器,抽入消痔灵原液10ml。 先行肛门直肠左右(坐骨直肠窝)注射,在距离肛缘 , 9点位进针,刺入皮肤、皮下,进入坐骨直肠窝,大约进入 4~ 8cm,进入骨盆直肠间隙。 此时,另用食指伸入直肠内,仔细触摸针尖 部位,确定针尖在直肠壁外
,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或苔干乏津,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 肝经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热。 推荐方药:新制柴连汤加减。 柴胡、蔓荆子、荆芥、防风、黄芩、黄连、栀子、龙胆草、赤芍、生地、甘草。 2. 肝胆火炽证: 治法:清肝泻火。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 减。 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生地、当归、柴胡、甘草。 : 治法:祛风清热除湿。
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上,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2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科中医诊疗方案 27 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 “肛瘘诊断标准 ”。 (1)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
、醒神开窍之效。 ④元气败脱 症候: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汗出如珠,目合口张,肢体瘫软,手撤肢厥,气息微弱,面色苍白,瞳神散大,二便失禁,舌淡紫,或舌体卷缩,苔白腻,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方药:参附汤合生 脉散加减。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制附子温壮元阳,二者合用有益气、回阳、固脱之功。 汗出不止者,加黄芪、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以敛汗固脱;兼有瘀滞者,加丹参、赤芍;真阴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