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
病害 一 、棉花枯、黄萎病 (一) 症状识别 子叶期即可发病,至现蕾期达到发病高峰。 苗期主要有黄色网纹型、紫红型、黄化型、青枯型四种症状类型。 现蕾前后,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矮缩型 、急性青枯型。 剖茎检查,各种类型病 株(苗)的木质部(导管)都变为深褐色或 墨 绿色。 一般现蕾后开始发病,到花铃期达到高峰。 首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扩展。 发病初期,叶片边缘和叶脉之间出现淡黄色斑块
100ml,或 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 30~ 40g,或 10%吡虫褐飞虱 白背飞虱 啉可湿性粉剂 15~ 20g,或 40%嘧啶氧磷乳油 150~ 300ml,加水 50~ 75kg 喷雾。 第二节 水稻病害 一 、稻瘟病 (一)症状识别 按发生时期及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二)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和病种谷上越冬。 同一品种以苗期(四叶期)
,作为必修课程,以加 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与指导 专业 课程 土壤肥料学 气象学 生态学 作物栽培环境 由原有三门课程按作物生长必需的水、大气、土壤、农田小气候环境因素综合而成,使课程更加系统,逻辑关系紧密。 植物病理学 农业昆虫学 杂草防除 植物检疫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植物病害防治 农业害虫防治 将 “ 植物病理学 ” 与 “ 农业昆虫学 ” 的综合防治部分、植物检疫、以及 “ 植物化学保护
状、弹状 ( 或杆菌状 ) 三种。 病毒与细胞生物的根本区别有两点:一是没有细胞结构;二是颗粒 内只含 有一种核酸,DNA 或 RNA。 绝大多数植物病毒的化学组 成是核蛋白,蛋白质以亚基的形式将核酸包被在中央,蛋白是衣壳,有保护核酸的作用,核酸是芯子,病毒的遗传信息存在于核酸中。 2. 植物病毒的增殖 病毒侵入寄主细胞后,改变寄主细胞的代谢途径,以本身的核酸作为模板,利用寄主细胞的原材料
及种子带菌的病害等。 、浸苗法 把农药配成一定浓度的使用液,将种子浸泡一定时间后再进行播种,或是 将幼苗的根部浸药一定时间后再进行移栽。 即将颗粒剂、毒土或其他农药制剂撒施于地面、水面的一种施药方法。 将一定浓度的药液均匀泼浇到作物上,药液多沉落在作物下部,这是南方防治水稻害虫的一种施药方法。 将一定浓度的药液灌入植物根区的一种施药方法。 此法主要用于防治作物根部病虫害。 指将药物均匀施于地表
色晕圈 ,属高抗型病斑 ; 二是病斑呈椭圆形或长方 ,黄褐色 ,具有明显紫褐色或深褐色边缘 ; 三是病斑为椭圆形或纺锤形 ,不受叶脉限制 ,灰色或黄褐色 ,一般无明显的深色边缘 ,病斑上有时出现轮纹。 后两种病斑 ,遇高温潮湿条件 ,其周围出现深绿色浸润区 ,并可迅速萎蔫枯死 ,称萎蔫型病斑 ; 有的病斑虽不产生深褐色浸润区 ,不表现萎蔫症状 ,但可联合成片 ,变黄枯 ,称为坏死型病斑。
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铁锈色粉状物质(故称锈病)。 后期病部形成黑色疱状小突起,是病菌的冬孢子堆。 三种锈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孢子堆的分布、大小、形状、颜色和排列方式上,可以简单形象地概括为: “ 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 红斑 ”。 (二)发生规律 1. 小麦条锈病 是 一种低温病害,在我省不能越夏,秋季随气流传播,侵染我省已经出土的秋苗,播种越早,发病越重。
症状;在讲授主要虫害时可用观察 法、对比法。 例如在讲三种菜蚜的形态特征时,教师可让学生先通过图片观察对比它们的不同,然后总结出它们生活习性的区别及防治方法。 ◆ 复习思考题: 1. 菜粉蝶的为害有何特点 ?应如何防治 ? 2. 如何从症状上识别白菜软腐病 ?应采取哪些措施防 治 ? 3. 猿叶虫的危害症状有哪些。 4. 十字花科作物霜霉病 的发病规律是什么。 如 何用药防治 ? ◆ 教学进程:
害流行概念和时空动态、病害流行的三要素。 了解电子计算机在病虫鼠害的预测预报中的应用。 【考试内容】 植物病害流行的 概念、类型、影响因素和时间动态、空间动态; 昆虫(螨类)种群结构、消长类型、生命表及其影响因素; 农田杂草的群落演替、种群动态和影响因素; 农田害鼠种群动态; 农作物病虫草鼠的调查方法、预测理论和方法; 电子计算机在病虫鼠害的预测预报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农作物病虫鼠害的防治
物质的作用,则钝化而失去活性。 由于药剂在不同植物中的代谢钝化反应中速度与反应程度各不相同,因而产生了选择性。 如 用敌稗防除稻田的稗草。 (三 )生态选择性 利用除草剂在土壤中的部位和植物生育时间的差异 ,从而安全有效地防除田间杂草。 利用作物和杂草根系、种子在土壤中分布深浅的不同或利用作物和杂草生长部位的不同形成的选择性。 利用杂草与作物发芽、出土时间差异或施药与播种的时间差异所形成的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