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
2 证明:由已知, l1 、 l2的斜率分别为 k1 = 1/2, k2 = 2. ∵ k1 k2 = = 1, 1 2 ( 2) ∴ l1 ⊥ l2 . 例 ( 2, 1)且与直线 2x+y- 10= 0垂直的直线的方程 . 解:已知直线的斜率是 –2, ∵ 所求直线 l与已知直
求直线 方程的点斜式、一般式、截距式。 34例 已知直线 A x+By+6=0在 x轴, y轴上截距分别是 2,和 3,求 A, B。 例 已知 3a+2b=5,其中 a,b为实数,求证:直线 ax+by10=0必过一定点。 例 两直线 L1: a1x+b1y=3和 L2:a2x+b2y=3相交于点 P( 1, 2),求经过 A( a1,b1)和 B(a2,b2)的直线方程。 例 已知点 A(
023: myxl AC设7Am 将 点 坐 标 代 入 得3 2 7 0A C x y 所 以 方 程 为 :2 3 6 03 2 7 0xyxy 解 方 程 组 得1361330yx)136,1330(点坐标为C问题:已知点 P的坐标为 ( x0, y0),直线 l 的方程是 Ax+B y +C=0,怎样求点 P到 直线 l
1)k(kk,的斜率分别为k,L若直线L 212121 12 θα=θ则: )θ(θα=π或: 21 θ2 L1 L2 α θ1 1212kk1kkt a n α…… 夹角公式的正切形式。 2π时,α=1=kk注:当 21 ,求直线L 的方程。 3π的夹角为02y3:x),且与直线L3,2P(例2 . 已知直线L 过点 0 )32,P( L0 x y O L
程的综合运用: 范围。 三个顶点,求m 的取值) 是ΔA B C 的mC ( 1 ,),B ( 3 , 2 m1 ) ,例4 . 设A ( 2 , 4 m 22此时L 的方程。 上截距之和的最小值及轴点,求直线L 在两坐标的正半轴交于A ,B 两与x 轴,y 轴P ( 3 , 2 ) ,且分别例3 . 已知直线L 过点的方程。 求入射光线及反射光线,过点B ( 2 , 4 )0 , 3 ) 经x
( ※ ) 要使直线与双曲线有两个相异的公共点,则( ※ )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应满足 变题 1: 若直线 与双曲线 有两个相异公共点,求 的范围 . 的取值范围 要使直线与双曲线的右支有两个 相异的公共点,则应满足 解:将直线 代入双曲线方程 化简整理 ( ※ ) 变题 2: 若直线 与双曲线 的右支有两个相异公共点,求 的范围 . 解得 注 : 直线与 双曲线的右支有两个交点
边 AB上的中线 ∴ OC⊥ AB ∴ AB是 ⊙ O的切线 P103 练习 1 如图 ,AB是 ⊙ O的直径 ,点 D在 AB的延长线 上 ,BD=OB,点 C在圆上 ,∠CAB=30 0. 求证 :DC是 ⊙ O的切线 . . A B D C O 方法引导 当已知直线与圆有公共点 ,要证明直线与圆相切时 ,可先连结圆心与公共点 ,再证明连线垂直于直线 ,这是证明切线的一种方法 . 定义法
线 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有 ____种: ( 1)根据定义,由 ________________ 的个数来判断; ( 2)根据性质,由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关系来判断。 在实际应用中,常采用第二种方法判定。 两 直线 与圆的公共点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d 与半径 r 练习 2 填空: 已知 ⊙ O的半径为 5cm, O到 直线 a的距离为 3cm,则
CD 证明:连结 BD AE EBEF BDAF FDEF BC D EF BC DBD BC D平面平面平面 分析: EF在面 BCD外,要证明 EF∥ 面 BCD,只要证明 EF和面 BCD内一条直线平行即可。 EF和面 BCD哪一条直线平行呢。 连结 BD立刻就清楚了。 ABCDE F例 在正方体 ABCD— A1B1C1D1中,试作出过
在实际应用中,常采用第二种方法判定. 两 直线 与圆的公共点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d 与半径 r 思考 : 圆心 A到 X轴、 Y轴的距离各是多少 ? 例题 1: O X Y 已知 ⊙ A的直径为 6,点 A的坐标为( 3, 4),则 ⊙ A与 X轴的位置关系是_____,⊙ A与 Y轴的位置关系是 ______。 B C 4 3 相离 相切 .A 例题 2: 分析 在 Rt△ ABC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