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后期
2、强抗倒能力;克服雌雄穗开花脱节现象,有利于花期相遇,提高结实率;减轻螟虫危害。 去雄要掌握好时间,去早了操作困难,且雄穗太嫩,容易拔断或带出心叶;过迟则养分消耗过多,增产不显著。 去雄的适期是雄穗抽出心叶约三分之一至一半,这时手捏得住,稍微用力即可拔出。 以晴天上午 9时至下午 4时操作为好,这样伤口容易愈合。 去雄株数一般占全田总株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最多不超过一半,一般隔行或隔株去雄。
1、米拔节至孕穗是需肥最多的时期,尤其是大喇叭口期(叶龄指数 60%左右)是决定果穗大小,子粒多少的关键期。 此期应重施氮肥,每 1/15 公顷可施尿素2025 千克。 肥料要开沟深施,施肥深度 10 厘米,距离植株 1215 厘米。 在抽雄至开花期要补施粒肥,一般每 1/15 公顷施尿素 克。 浇水玉米拔节至抽雄期进入旺盛生长阶段,特别是抽雄前 10 天左右,对水分要求更高,为需水临界期。
2、江淮中北部中迟熟小麦中等发生,发生面积比例大于30%;江淮南部、沿江中迟熟小麦偏重发生,发生面积比例大于 30%;其它地区偏轻发生,病穗率 10%以下。 该站建议麦农防治小麦赤霉病应于小麦扬花株率达 10%左右时用药,宜选用多菌灵进行防治。 小麦白粉病近期小麦主产区普遍降雨,田间湿度大,利于白粉病发生、发展。 我省主产麦区种植的烟农 19、皖麦 50、皖麦 52、偃展 4110、豫麦 70
2、早”字,早准备,早预防,早行动;以“三防”为重点,防病虫、防干热风、防倒伏;以养根护叶、防止早衰、提高粒重为目标,突出抓好以下关键技术措施。 突出重点,科学预防病虫害根据今年我省小麦生长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趋势和特点,要重点抓好小麦条锈病、血浆虫和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防治小麦条锈病要按照“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治策略,及时控制零星病叶和发病中心。 在条锈病
生生长到中、后期,最常见的病有青枯病、叶斑病和绣病,发病后减产可达20%30%。 1、青枯病以花生开花落针期最重。 先从根部开始褐变软腐,再蔓延到全株,叶片凋萎死光,但仍保持青绿色。 手挤压病部可见白色病菌液体渗出。 防治方法:采用轮作;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选用抗螨 80 品种。 用茶枯捣碎与基肥沤制施于播种沟内,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2、叶斑病分褐斑与黑斑两种,由真菌引起发病。
1、、玉米螟1、发生规律玉米螟即钻心虫。 在东北、华北平原每年发生 23 代,幼虫在玉米秸秆、穗轴、棉柴等寄主作物中越冬。 越冬幼虫 5 月份变成蛹,6 月份羽化出越冬成虫,交尾、产卵、变成幼虫,开始为害玉米。 2、防治方法(1)要在越冬成虫羽化前将越冬寄主全部处理掉。 (2)春玉米的防治。 春玉米大喇叭口期正是成虫出现期,当田间花叶达到 20%时,在大喇叭口期的中期和末期各施药 1 次。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保” 油菜中后期是油菜形成产量的重要时期,要注意及时抓好以“保叶、保根、保秆、保产”为中心的田间管理工作。 保叶春前注意防冻,春后注意防病虫。 据气象部门统计,大约每隔 4 年有一个较大的冰冻年;油菜叶片受冻温度为因此冰冻天气出现后,叶片首先受害;在低温条件下,叶细胞间隙和细胞内自由水结冰,细胞组织受到伤害,温度回升后,叶片初成水渍状,然后发黄,继而变白枯焦
2、节间长在 米,利于抗倒;后期如需浇水,一定根据天气预报,掌握风雨前不浇、有风雨停浇的原则,科学运筹肥水。 (二)推广化控,防病治虫。 在小麦起身期拔节前每亩用 15%多效唑粉剂5060 克对水 4050 公斤喷洒,可有效的控制旺长,缩短基部节间。 也可每亩用 20%壮丰安乳剂(小麦专用型)3040 毫升对水 2530 公斤均匀喷施,可控制基部 13 节间伸长,不影响穗下节间,使小麦秆强壁厚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浇蕾水棉花现蕾后,长势较快,需水量增加,如棉花出现午后打蔫现象,表明已缺水,但此时已到雨季,因此浇水量不可过大,亩用水 60 立方米左右,小畦轻浇即可,可与揭膜结合进行,揭膜后浇水,浇后中耕保墒。 揭膜中耕 6 月下旬以后,进入夏季高温季节,雨季到来,继续盖膜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不利于雨水下渗和田间施肥,同时盖膜后造成棉花浅层根系多,不利于吸收深层土壤中的养分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施肥料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还应于芝麻始花期追施氮肥。 对播前来不及施基肥的夏芝麻,更要早施追肥。 芝麻需钾较多,始花期可用 磷酸二氢钾液进行叶面喷施,一般每隔 57 天喷 1 次。 ?二、适时浇水在底墒良好的条件下,苗期一般不需浇水;现蕾前出现缺水现象可浇小水;开花结蒴期是芝麻需水的关键时期,若此期遇干旱则要浇水;芝麻封顶后一般不需浇水。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