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后期
1、江中下游地区早稻前期生长缓慢、个体生长不旺、群体质量不高。 对此,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提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中后期田管技术措施。 一、坚持湿润灌溉,合理促控群体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苗情总体可分为一、二、三类苗,应根据群体特点抓好中后期水浆管理。 一类苗是未受到低温冷害影响,移栽后分蘖和出叶速度快,群体茎蘖数多,当前要尽快开好田间腰沟和围沟,突击排水搁田,控制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
1、米授粉后,即开始进入灌浆成熟的生育后期阶段,这期间切实加强田间“六项”管理,对加速灌浆,促使早熟,提高粒重,增加产量极为重要。 一、割除“空秆”。 人们常把没有长出雌穗和虽有雌穗但到秋只是个青棒或瞎棒的玉米植株,统称为空秆,在一般的年份里,这种空秆对产量影响很大。 这些空秆株,严重地影响通风透光,与正常植株争水争肥,要及早彻底割除。 二、去除病株和玉米无效果穗。 作物病株既不能构成产量
是抓好穗期追肥。 大喇叭口期是玉米追肥的重点时期。 一般每亩可施尿素2030 公斤,以追施尿素等速效氮肥为宜,尽量不要追施含有磷、钾的复混肥料。 施用时最好采用开沟或穴施的方法,可结合浇水或趁降雨前追施,以提高肥效。 二是及时防治玉米钻心虫。 防治玉米螟的最佳时期在喇叭口期。 每亩用 硫磷颗粒剂 1斤,装入瓶中,在瓶盖上扎七八个小孔,灌心进行防治。 三是及早防倒。 在容易发生倒伏的地区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年秋冬季温度较高,油菜生长速度快,生育进程超前,部分植株提前抽薹,受春节前后暴雪天气影响大部分油菜受冻,少数抽薹植株茎秆冻伤、花芽冻坏。 目前田间油菜苗普遍落黄,各地要科学分析苗情动态,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油菜中后期田间管理。 一、及时追施抽薹肥。 油菜抽薹至现蕾开花阶段需肥量大,必须稳施、重施薹肥。 油菜薹肥施用掌握植株早发稳长、不早衰、不贪青迟熟为原则。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叶春前注意防冻,春后注意防病虫。 冰冻来临前,适当浇水,缺水田适当灌水,不仅可防冻害期间异常失水而出现的生理干旱,而且可通过水释放能量,防止土温和贴地层气温过低。 叶面施肥:用 素、酸二氢钾液叶面喷施,提高细胞液浓度和生理机能,也有较好的防冻效果。 天气转晴后,扫除田间积雪,可促使土温升高。 摘除冻伤的叶片可防冻伤累及整个植株。 春后蚜虫和油菜潜叶蝇发生严重
2、次,连喷 23 次。 白粉病小麦受到白粉病侵害后,随着病情的发展,在叶片上出现黄色小斑点,而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覆有一层白粉状霉层,后期白粉状霉层逐渐由灰褐色变为黄褐色小圆粒,能引起枯死,使麦粒不饱满甚至腐烂。 发病严重的麦株矮而弱,不抽穗或抽出的穗短而小。 防治方法:在小麦孕穗抽穗期,田间病株率达 10%20%,每亩可用 20%粉锈宁乳油 40 毫升,或 10%吸唑醇粉剂
2、液在发病初期均匀喷洒叶面,每隔710 天喷 1 次,连喷 23 次。 玉米青枯病:该病主要发生在空气湿度大时,尤其是突降暴雨后。 防治方法:当病株率达 10%时,用 20%粉锈宁或 50%多菌灵500 倍液,每株 斤灌根。 虫害防治黏虫:又称绵虫、五色虫等。 在一般年份发生 45 代,以二、三代对玉米危害较重。 三代黏虫防治指标是直播玉米百株达 120 头、套种玉米百株达150 头,可每亩用
1、稻中后期病虫防治措施8 月下旬以来,我省降雨量偏多,降雨强度较大,有利于迁飞性害虫的回迁和病害的流行。 据省测报站综合各地病虫性分析,当前突出的病虫有: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三化螟、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纹枯病等,其发生特点是:病虫并重,发生分布不平衡,北部地区发生较重,东部地区发生较轻。 稻纵卷叶螟在全省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8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陆续出现本地蛾峰和迁入峰
2、点。 当前棉花苗情虽然较好,但要夺取棉花高产还存在疯长、干旱、涝渍、病虫为害等多种隐患。 因此,各地切不可因为当前棉花苗情较好,而放松对棉田的管理,要向广大棉农宣传 7、8、9 三个月是棉花生长的关键时期,认真搞好中后期棉花田管,对夺取今年棉花丰收十分重要,从而进一步增强基层干群抓好棉花田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当前棉花正处于盛蕾期,各地要围绕“稳长搭好丰产架子”这个中心,抓好田管工作。
2、 厘米。 及时排灌在成熟期,植株耗水量锐减,根系吸水能力减弱。 此时正是荚果充实饱满的时期,仍需要有适当的土壤水,应注意天旱浇水,促进荚果饱满;雨多排水,消除渍害,提高饱果率,确保高产稳产。 叶面喷肥对基肥不足或高产田花生,于收获前 3050 天叶面喷洒 1%尿素加 酸二氢钾混合液或光合微肥等,对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功能、促进荚果饱满作用明显。 防病保叶如果花生生长后期降雨多,花生褐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