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
种群增长的 “ J”型曲线 : 实例 20世纪 30年代 ,人们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 , 凤眼莲 讨论 1: 出现这种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模型假设: 理想状态 ——食物充足 , 空间不限 , 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等; (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 Nt表示 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λ 为年均增长率.) 种群 “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 Nt=N0 λ t
动和下降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等(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入率) 人类的活动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讨论 澳大利亚野兔成灾。 估计在这片国土上生长着六亿只野兔,它们与牛羊争牧草,啃树干,造成大批树木死亡,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专家计算
去将会出现什么状况,鉴于我国人口的现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年份 1393 1578 1764 1849 1928 1982 1990 亿 存在环境阻力 ——— 自然条件 ( 现实状态 ) ——食物等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 种内竞争不断加剧 , 捕食者数量不断增加。 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 , 死亡率增高 . 当出生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例
疑点、难点 * 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起伏、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也有差别。 eg:森林遮光(苔藓,阴生植物),间隙(灌木和草丛) 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的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形成群落,种群的种群密度等特征和群落的结构,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群落结构 2 生物群落 课前热身 1 等。 2 、 气候适宜 、 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
用的是植物 ⑴ 把生活在 一定自然区域 内的 所有植物 总和称为 植物群落。 ⑵ 把覆盖在 地球表面 的 植物群落 称为 植被。 生物群落内的不同生物是如何分布的呢。 植物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植物层 上 :各种昆虫、鸟类 中 :树栖兽类、鸟类 下 :昆虫、蜘蛛、蛇、小型鸟和兽类 地下 :蚯蚓等 动物 苔藓地衣层 分层现象,保证群落在单位空间内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池塘生物群落
0年后 实例 1: 澳大利亚野兔 实例 2: 凤眼莲 绘出上述实例中相关生物的增长曲线示意图 讨论 1: 出现这种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模型假设: 理想状态 ——食物充足 , 空间不限 , 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等; (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 Nt表示 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λ 为年均增长率.) 种群 “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 Nt=N0 λ t
面有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还有地下生物。 动物则鹰、松鼠等处于顶层,麻雀、雉等处于中层,鼠和兔等在地面,蚯蚓、蝼蛄等在地下。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的明显的分层现象 —— 即不同生物占据不同高度。 池塘生物群落中,荷花、芦苇等将茎叶高高地挺出水面;睡莲、满江红、浮萍等浮于水面;金鱼藻等则生长于水底。 鲢鱼在水体浅层、鲩鱼在中层、青鱼、虾、蚌等在水底,泥鳅、鳝鱼等则在水底淤泥中生活。 2
加的原因: 内因是: 外因是: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相等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种群增长的 “ J” 型曲线 种群增长的 “ S” 型曲线 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理想条件 下,种群的数量往往会 连续快速 增长 . 在食物(养料)和空间等 有限的条件 下,种群数量呈现S型 增长趋势 . 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λ: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的倍数 Nt =
生变化 , 但食物量不变 , 则 a 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专题十二 │ 要点热点探究 【点评】 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 、 迁入和迁出决定的。 因此 , 凡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 迁入和迁出的因素 ,都会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 , 如气候 、 食物 、 被捕食 、 传染病等。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 指数增长是一种过于理想的情况 , 许多生物在指数增长一段时间后 ,
本特征中 , 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 (2)因为生物的繁殖能力和衰老 、 死亡都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种群的年龄结构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 并会进一步影响种群密度。 因此可根据当前种群的年龄组成情况 , 预测未来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 (3)不论哪种类型的性别比例都是生物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如果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人类的干预 , 使其正常的比例发生变化 , 都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