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本品苦凉清泄,味涩收敛,入肝、肺、胃经。 既凉血收敛而止血,又清热解毒而疗疮。 治血热出血,属肺胃蕴热者尤佳; 【功效】收敛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肿。 【主治病证】 ( 1)咯血,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外伤出血。 ( 2)烧烫伤,疮疡肿毒。 血余炭 收敛化瘀止血 —— 特点:止血而不留瘀。 应用:衄血、咯血、吐血、崩漏等出血证。 利尿 —— 小便不利。 血淋 注意:研末服,每次 ~
用。 回乳可用至 60g。 神曲 消食和胃:消食兼能 解表。 应用:饮食积滞证,尤宜于 食积兼外感表邪者。 丸剂中有金石贝壳类药物,可用本品 糊丸。 神曲、麦芽、山楂的比较: 均有消食和中之功,均治疗饮食积滞、消化不良等证。 其中: 神曲消导之力较强,消食兼能解表,多用于食积兼外感表邪者,并能助金石药物的消化吸收
血逐瘀 —— 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及癥瘕积聚。 续筋接骨 —— 特点:为骨伤科要 药。 应用: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筋伤骨折。 水煎服, 3~ 10g;研末服 1~。 孕妇忌用。 自然铜 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 特点:能促进骨折的愈合,为接骨续伤之要药。 应用:跌打骨折,瘀肿疼痛。 水煎服, 10~ 15g;入丸散每次。 苏木 活血疗伤 —— 跌打损伤,骨折筋伤,瘀滞肿痛。 祛瘀通经 ——
( 3) 相使 即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辅药增强主药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 4) 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 5)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
,除湿而不燥。 用于脾虚湿盛证。 人参、白术配伍。 消暑 —— 暑湿吐泻。 解毒 —— 食物中毒。 健脾化湿炒用,消暑解毒生用。 蜂蜜 甘,平。 归肺、脾、大肠 经。 补中缓急:脾胃虚弱之食少倦怠、脘腹疼痛。 润肺止咳 :燥咳少痰,肺虚久咳。 解毒 :疮疡,烫伤,解乌头毒。 润肠通便 :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 15~ 30g。 冲服;或入丸剂、膏剂。 外用:适量,局部外涂。 内服宜用熟蜜
疮痈。 消痈排脓:特点:长于消大肠痈脓。 肠痈腹痈首选要药,亦治肺痈。 祛瘀止痛:血滞之胸腹疼痛,产后瘀阻腹痛。 重楼 清热解毒 ① 痈肿疔疮, ② 毒蛇咬伤, ③ 咽喉肿痛。 消肿止痛:用于跌打伤痛。 息风定惊:用于肝热惊风抽搐。 注意:有小毒。 穿心莲 清热解毒、燥湿 长于清肺经和大肠经热。 ( 1)温病初起,感冒发热,肺热咳喘,肺痈,咽喉肿痛。 ( 2)痈疮疖肿,毒蛇咬伤。 (
用法用量: 煎汤, 3~ 10g;单用驱杀绦虫、姜片虫,须用 30~ 60g; 贯众 ① 杀虫 :多种肠道寄生虫病。 钩虫病,绦虫病,蛲虫病。 ② 清热解毒 :风热感冒,温热斑疹及痄腮。 预防麻疹、流感、流脑。 ③ 止血 :血热吐衄,便血崩漏。 注意 :炮制品。 雷丸 苦,寒。 有小毒。 杀虫,消积: 1)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 2)小儿疳积。 内服: 15~ 21g, 不宜入煎剂
亢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耳聋耳鸣等),肝风内动证(眩晕欲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肌肉痉挛,四肢抽搐等)。 药性多偏寒凉。 因多为介类贝壳或矿石入药,而有质重沉降之特征,介类平肝潜阳药多具咸味,植物类、矿石类平肝潜阳药多具苦味,归经均以入肝经为 主。 平肝潜阳药主要适用于( 1)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 2)肝火上攻之目赤翳障,头昏头痛;( 3)虚阳上扰烦躁不眠等证。 药性多偏寒凉
利水的是 对于患虫病兼体虚者的治疗原则是 凡 以驱除或杀灭寄生虫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 二、配伍选择题 宜早晨空腹服的驱虫药是 A. B. C. D. E. 宜饭后用温开水调服的驱虫药是 A. B. C. D. E. 宜生用的驱虫药是 A. B. C. D. E. 宜连壳或去壳研细粉冷开水调服的驱虫药是 A. B. C. D. E. 槟榔善杀 A. B. C. D. E. 仙鹤草可杀 A. B.
草豆蔻 燥湿行气:寒湿中阻之胀满疼痛。 温中止呕:寒湿中阻之呕吐、泄泻。 注意:不宜久煎。 草果 燥湿温中:寒湿中阻证。 优于草豆蔻。 除痰截疟:寒湿偏盛 第十一单元 温里药 前言 一、概念: 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 二、适应证: 里寒证:包括寒邪袭肺之咳嗽清稀白痰,寒凝脾胃之脘腹凉痛、泄泻等,寒客肝脉之少腹冷痛、疝气、痛经等。 阳虚证:畏寒肢冷、面色晦暗、阳萎早泄、大便溏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