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1、农民来植保站询问玉米苗发黄、干叶是什么原因。 我们经过实地调查,发现这些发黄、干叶的玉米苗土以下茎上或根都有虫咬的痕迹。 挖出苗发现是金针虫的为害,多的一株达 23 头。 玉米金针虫是一种以幼虫在地下蛀食玉米内茎和地下根部,可咬断没出土的幼苗,也可钻入较大的玉米苗根茎部取食,致使玉米苗枯死,造成缺苗断垄现象,严重时可使全田毁种。 所以提醒广大农民朋友积极行动起来查治玉米金针虫,以减少其为害。
1、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致使玉米褐斑病发生流行,给玉米造成减产。 为防止此种病害给农民造成损失,将玉米褐斑病作如下介绍。 一、发病症状 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 病斑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最初为浅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在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现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
1、黑龙江省宾县植保站调查,玉米顶腐病发生严重,发病重的地块,发病株率为 30%,死苗率为 5%,发病轻的田块发病株率也达到 5%左右。 玉米顶腐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我国于 1998 年在辽宁省阜新首次发现,为玉米新病害。 2002 年,顶腐病在辽宁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和流行,造成严重产量损失。 玉米顶腐病可在玉米整个生长期侵染发病。 苗期侵染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边缘失绿,出现黄条斑,叶片畸形
1、害”目前玉米正值苗期,高温多雨、病虫害多,对玉米生产构成直接威胁。 据吴桥县植保站近日调查,玉米田中灰飞虱等虫害发生重,应注意防治。 一、发生情况1灰飞虱。 灰飞虱对玉米的危害主要是传播粗缩病毒,染病越早,受害越重,轻者减产 10以上,重者减产幅度达 3050。 近日田间调查晚春播玉米田及大部分夏直播玉米田中灰飞虱数量均较大,部分地块已出现了粗缩病苗,一般地块每平方米虫量达 78 头
1、雄,就是除掉玉米的雄穗(即天花)。 多年田间生产实践证明,玉米去雄后穗长增加 米,每穗粒数增加 1833 粒,千粒重增加 1628 克,一般每亩可多收 5075 千克玉米粒,去雄投入人工 1,亩平净增收入4080 元。 但是,在进行玉米去雄时,一定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是所有的玉米都适合去雄,它主要用于高产田、栽植密度过大的玉米田,且植株生长均衡,雄穗抽出整齐、抽丝一致,去雄后增产效果尤为显著
到夏玉米追肥的季节了,笔者发现许多农民在玉米追肥上仍存在误区,具体表现在:1、追肥过晚。 农民习惯于抽雄前后追肥,殊不知此时已错过最佳时期;2、一炮轰式追肥。 播种时把全部肥料当种肥一次施入,或者浇蒙头水时把肥料全部撒入;3、望天追肥。 不顾玉米生长的特点,等下雨后再追肥。 以上 3 种情况,玉米都很难拿高产。 要想玉米获得高产,首先,应了解玉米的需肥规律:玉米苗期是需磷、钾肥的关键期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保” 油菜中后期是油菜形成产量的重要时期,要注意及时抓好以“保叶、保根、保秆、保产”为中心的田间管理工作。 保叶春前注意防冻,春后注意防病虫。 据气象部门统计,大约每隔 4 年有一个较大的冰冻年;油菜叶片受冻温度为因此冰冻天气出现后,叶片首先受害;在低温条件下,叶细胞间隙和细胞内自由水结冰,细胞组织受到伤害,温度回升后,叶片初成水渍状,然后发黄,继而变白枯焦
2、秸秆还田地块因整地及播种质量差,冬前弱苗所占面积较大,抗病能力下降,应注意喷药治虫预防小麦丛矮病。 防治策略:小麦丛矮病的防治重点在“早防”,一旦发病则治愈困难,因此各地应因地制宜尽早预防。 防治方法:药剂拌种。 每亩种子用 5 克有效吡虫啉用量拌种,可有效降低小麦秋苗期发病率。 清除杂草。 返青前后及时清除田间、田边、路边及沟边杂草,减少虫源和毒源。 药剂防治。
注意” 当前,紧张的麦收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广大农民朋友也做好了相应的麦收准备,丰收在望,农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在大家收获喜悦的同时,千万注意防火。 为确保麦收期间安全,控制和减少麦田火灾事故的发生,农机专家提醒广大农民朋友,麦收防火工作要谨记“十注意”:1、不在成熟的麦地或打麦场里吸烟,烟蒂要用脚彻底踩灭,严禁焚烧麦茬;2,打麦场最好位于公路沿线的地块里设置,方便消防车辆求援;3
年我省小麦吸浆虫常发区域虫源基数普遍回升,多数地方是近年来的最高值,预计全省发生面积约 450 万亩。 有关专家建议,“两期”(小麦抽穗扬花期与吸浆虫成虫羽化盛期)吻合度高的田块确定为防治对象田。 该站调查发现,小麦吸浆虫常发区淮北中部及沿淮地区虫口基数较近年同期偏高,目前沿淮及淮北西部地区小麦吸浆虫发育进度明显快于东部地区。 成虫羽化盛期与中、晚熟小麦品种抽穗扬花期吻合程度较高。 各地调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