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色
外袋栽香菇,原料来源广泛,生物转化率比段木栽培的高 810 倍,且优质高效。 为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香菇,我在生产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香菇转色管理方法,大大提高了出菇的数量和质量。 现把这套方法介绍如下:一控:即初期把好控温关。 脱袋后 34 天,菇床罩膜内的温度控制在 25内,不必揭膜通风,目的是让脱袋的香菇在适温中复壮。 4 天后每天通风 12次(时间为 3040 分钟),拉大温差
达到一定的生理成熟度时,人为调控其生长环境的通气、光照、温度及湿度等条件,使其料表气生菌丝全部倒伏并分泌色素,料表色泽逐渐由浓白、浅白转为浅棕直至棕色、棕褐色,最后形成一层集保温、保湿、避光、抗杂菌等多重作用于一体的棕褐色菌膜,该过程称之为转色。 香菇菌棒转色的色泽深浅,菌膜的厚薄等,与出菇时间、出菇产量及菇品质量关系密切。 一般条件下,转色(质量)与出菇(水平)的关系,有三种基本情况
1、袋转色和袋内转色,现在的生产大多是以取得花菇或优质厚菇为目的,故多采取袋内转色方式。 其基本管理如下:1、打孔增氧:菌丝发满后,基料内充盈菌丝体,其代谢量大为增加,通过打孔达到增加其内部氧气、排除废气、提高代谢和散失部分水分的目的,为转色管理的第一步。 2、促膜离壁:通过打孔、搬动等,促使塑膜与基料分离。 对发菌时间短的早熟菌株,因自然离壁有困难,可在打孔时顺便挑起塑膜,以利该处生出气生菌丝
1、面白色菌丝在一定条件下,逐渐变成棕褐色的一层菌膜,叫作菌丝转色。 转色的深浅、菌膜的薄厚,直接影响到香菇原基的发生和发育,对香菇的产量和质量关系很大,是香菇出菇管理最重要的环节。 转色的方法很多,常采用的是脱袋转色法。 要准确把握脱袋时间,即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时脱袋。 脱袋太早了不易转色,太晚了菌丝老化,常出现黄水,易造成杂菌污染,或者菌膜增厚,香菇原基分化困难。 脱袋时的气温要在 1525
0%22%,用桑枝木屑时麸皮用量应少于20%;成熟的标志是:袋内瘤状凸起由硬变软,接种穴附近变成咖啡色,有香菇原基形成,菌棒富有弹性。 成熟度适宜的菌棒转色容易控制,出菇整齐,潮次明显;袋时气温以 2025为宜。 脱袋后遇高温天气则要加厚遮阳物,加强通风,提高菇床及环境的湿度,防止菌棒脱水。 如遇低温则盖严薄膜,增加迎风面篱笆的厚度,以防冷空气直接吹入菇床。 中午前后要增光增温
2、由高温引起的,应增加通风次数,中午将菌袋两头薄膜打开,早晚通风换气,每次 30 分钟。 菌丝徒长不倒伏表现为菌筒洁白,菌丝长 2 厘米还未倒伏。 原因:一是湿度过大,菌丝生长旺盛。 二是缺乏氧气,菌丝开始洁白后,没有适当进行通风换气,或掀动膜次数太少。 三是培养料配方不合理,营养过量,菌丝生长过盛。 管理措施:一是加大通风量,选中午气温高时,揭膜 1时,让菌袋接触光照,达到干燥,促使菌丝倒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