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组合
不同对性状之间的自由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真核生物、有性生殖、核基因遗传 涉及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遗传 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不同对 的同源染色体上 等位基因对数 F1配子种类 F2基因型种类 F2基因型之比 F2表现型种类 F2表现型 之比 1对 2 3 (1∶ 2∶ 1) 2 (3∶ 1) 22 32
23对同源染色体 , 若对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进行研究 , 问人 体最多可产生多少种不同类型的的配子 ( ) A 2种 B 2 23种 C 23 2种 D 无法计算 B、 B 课前热身 6 ( ) A 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B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之间的关系 C 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之间的关系 D 性染色体上基因与性别的遗传关系 7 , F 1全部是白色盘状南瓜 , F
B.甲、丙豌豆杂交后代有四种基因型、两种表现型 C.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3:1的只有乙和丁 D.杂交子代表现型相同的只有丙、丁杂交组合 6.豌豆子叶的黄色 (Y),圆粒种子 (R)均为显性。 两亲本豌豆杂交的 F1表现型如图所示。 让F1中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 F2的性状分离比为 A. 1:1:1:1 B. 2:2:1:1 C. 3:1:3:1 D. 9:3:3:1
比如说,一对具有 20对等位基因(这 20对等位基因分 别位于 20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生物进行杂交时, F2可 能出现的表现型就有 220=1048576种。 五、自由组合规律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四、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 F1产生配子时,在 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这一规律就叫做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Yy Rr 受精 黄色 圆粒 减数 分裂 F 1 配子 F 2 YR YY RR Yy RR YY Rr Yy Rr Yr yR yr YR Yy RR yy RR Yy Rr yy Rr YY rr Yy rr YY Rr Yy Rr Yy rr yy rr Yy Rr yy Rr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孟德尔为了验证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还做了测交试验,即让子一代 F1(
基因型为 Aa 的概率为 1/2 ;表现型为长毛的概率为 1/4。 Bb BB →产生基因型为 BB 的概率为1/2 ;表现型为直毛的概率为 1。 Cc Cc →产生基因型为 cc的概率为 1/4 ;表现型为黑色的概率为 3/4。 所以,产生的子代中基因型为 AaBBcc 个体的概率为 1/2 1/2 1/4=1/16 ;产生黑色长直毛个体的概率为 1/4 1 3/4=3/16。 1/16和
D.鼠色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 2.现有高茎 (T)无芒 (B)小麦与矮茎无芒小麦杂交,其后代中高茎无芒 ∶ 高茎有芒 ∶ 矮茎无芒 ∶ 矮茎有芒为 3:1:3:1,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 A. TtBb 和 ttBb B. TtBb 和 Ttbb C. TtBB 和 ttBb D. TtBb 和 ttBB 3.下列有关孟德尔的遗传实验的说法 ,正确的是 A.通过测交能够判断被测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
黄色圆粒 x 绿色皱粒 YyRr yyrr 配子 YR Yr yR yr yr 基因型 表现型 YyRr Yyrr yyRr yyrr 黄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圆粒 绿色皱粒 1 : 1 : 1 : 1 种植实验 孟德尔用 F1与双隐性类型测交, F1不论作母本,还是 作父本,都得到了上述四种表现型,它们之间的比 接近 1: 1: 1: 1 测交实验的结果符合预期的设想,因此可以证明,上述
黄色圆粒 x 绿色皱粒 YyRr yyrr 配子 YR Yr yR yr yr 基因型 表现型 YyRr Yyrr yyRr yyrr 黄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圆粒 绿色皱粒 1 : 1 : 1 : 1 种植实验 孟德尔用 F1与双隐性类型测交, F1不论作母本,还是 作父本,都得到了上述四种表现型,它们之间的比 接近 1: 1: 1: 1 测交实验的结果符合预期的设想,因此可以证明,上述
Yyrr 2/16 绿色皱粒 yyrr 1/16 yyrr 1/16 表现型 4 基因型 9 所占比例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杂种子一代 隐性纯合子 Yy Rr yy rr ╳ YR Yr yR yr yr Yy Rr Yy rr yy Rr yy rr 1 : 1 : 1 : 1 测交 配子 测交后代 测交试验的遗传图解 测交试验结果 表现型 项目 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 实际 子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