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
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 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 生。 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 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
.指名读第二小节,思考: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热爱。 2.你最喜欢读哪个句子。 由这个句子你想到了什么。 3.除了诗中所描 述的山水,你还知道祖国的哪些壮丽河山。 (可以是自己见过的,也可以是电视上看到的,还可以是书中读过的。 ) 4.欣赏壮丽河山的图片。 (展示课件第 1425 屏) 5.说说你知道的有关珠穆朗玛峰、泰山、三峡、五岳等地的诗句。 6.小结:看到这些美景
圾,不随地吐痰,不踩踏花草;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张纸,节约每一度电 …… 我们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那就是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想到祖国以前受到的种种屈辱,我就会在心中燃起一团团熊熊烈火。 我在心底里不断地说:“加油,自己;加油,祖国。 ”我深知:报效祖国需要有强健的身体,丰富的学识,高超的本领。 因此,我要珍惜现在的每分每秒,抓紧锻炼身体,努力学习功课,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 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 12月 20日 中葡联合声明: 1987年 4月 13日 澳门回归 : 第二组自主探究存在的问题:邓小平为什么会提出 “ 一国两制 ” 的伟大构想。 第二组学生课件演示:澳门问题由来及解决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1895年
动了两岸关系的缓和 新中国成立后 —— 武装解放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 《 告台湾同胞书 》 ,宣布停止炮击金门 1987年,台湾当局放宽了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等相关政策 1995年,江泽民发表了关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讲话,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1982年,邓小平把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概括为 “ 一国两制 ” 海峡两岸相关政策的调整 两岸之间的人员往来和交流
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本节知识结构 : “一国两制”构想 形成 实践 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 含义 { 课堂检测: “ 一国两制 ” 的构想首先针对哪一问题提出,又首先在哪一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
海南京杭州 ,皆是南疆名胜 ,都是岭南佳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芍药黄菊剑兰 ,均为苏杭名花 ,_____________ 玄武湖波光荡漾 . 东吴大帝指点江山 ,_____________ 中山国父经纬天地 .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扁担宽 板凳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扁担宽 板凳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伦敦玛莉莲 买了件旗袍送妈妈 莫斯科的夫司基 爱上牛肉面疙瘩
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 “ 颂 ”。 整体感知: 文章是否仅仅赞美了山川。 本文歌颂的对象是什么。 自主点评: 作者黄药眠是著名美学家,他的散文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请你分别从
龙 》 中说: “ 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 艺文类聚 》 中也提到: “ 颂,诗之美者也。 ” 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 “ 颂 ”。 自由朗读课文,选取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或者段落进行赏析,写一段文字。 文章第 6段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这些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试作简要的分析。
上。 但对祖国的爱从没有动摇 1978年从文革中走出来的老知识分子黄药眠看到祖国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含着喜悦的泪花激动得写下了《 祖国山川颂 》 再一次唱响爱国的主旋律 理解文中含蓄深刻的句子 ,尽管受了磨难,它还是默默的坚守着。 一到春天,它又苏醒过来,满怀信心地展现出盎然的生机和万卉争荣的景象。 ,但有是也会化做一两片羽云瞭望故乡. 掌握知人论世的阅读方式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